当前位置: 蚜虫 >> 蚜虫的形状 >> 津城图事12年为树把脉她是守护天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耐不住寂寞的花骨朵在初春早早地开放,岸边的绿柳也偷偷吐出了嫩芽,一垂直下,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了,这绿意背后,有一支队伍在保驾护航。人感冒了,医院找医生,树木无言,它们生病了怎么办?在天津,就有这样一群“树医生”,长期坚守在城市园林绿化基层科研一线。
“树医生”们通过“健康诊断”提早掌握树木健康和生存情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防止倒伏树木、枯枝脱落等影响城市运行,维护树木的环保生态和景观功能。天津市城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园林绿化研究室的高级工程师陈晓霞,就是这群“树医生”当中的一员,如今她已经坚持了12年。
“2月上旬到3月上旬草履蚧开始孵化,若虫出土后爬上寄主主干,沿树干爬至嫩枝、幼芽等处取食。”陈晓霞说道,每年3月起她和同事们便开始了走街串巷“出诊”的日子,“我们是随机检查和定点检查相结合,哪些树在哪一阶段易发病虫害、哪些地方的哪些树生长不良,这些数据都能第一时间掌握。”他们通过对树木的“望闻问切”,有针对性地开出“良方”。
“年天津开通了首个植物保护热线,与市民服务热线相对接,为各区园林主管部门、各级养管单位以及市民就园林植物养管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陈晓霞回忆说,在热线开通的11年来,解答相关问题数百余条。
“不少问题都源于市民的反馈,尤其夏季雨后的持续高温,街路、公园的树木上发现各种各样的虫子,类似的电话越来越多。”奔走在路上的“树医生”也更加忙碌起来,“如果路远,通常很早就要出发,一上午跑四五个点位,中午随便吃个饭,下午继续上路。”检查、拍照、鉴定、记录、预计下一阶段的虫态、撰写预警信息……工作枯燥且辛苦,但陈晓霞得心应手。
树干、树叶的形状颜色有没有变化,叶子有没有卷曲发枯,树皮上有没有胶体流出,都是判断树木健康状况的标准。大树不会说话,有的病虫害在树木表面不容易被发现,这就需要“树医生”用心才能发现病症。
“几年前,有单位电话咨询过来,时值盛夏在武清有两排法桐树看上去一片金黄。”陈晓霞意识到这并非正常的自然生长现象,“我和同事到达现场后看到受害叶片背面有许多密集的白色斑点,回来查询资料发现这是悬铃木方翅网蝽,这种昆虫主要抑制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导致树势衰弱,严重影响景观效果。”
在面对咖啡脊虎天牛时,陈晓霞更是和昆虫斗智斗勇,“在河西和津南交界的行道树的树叶上总有小圆洞,我们一连观察三四年都没有见到昆虫,每次去总是扑空。”陈晓霞回忆着,“后来我们干脆把树桩搬回来种上,等到发芽后用网罩住。等到二三月份羽化时,才最终锁定罪魁祸首,并制定诊疗方案。”
近年来,国内发现一种“美国白蛾”,会危害多种树木,甚至连农作物都吃,被称为“无烟的火灾”,“美国白蛾是杂食性昆虫,繁殖快,抗药性强,如果不及时控制,树全都会被吃秃。”每年冬天,陈晓霞都将作为技术指导与各区园林系统工作人员一起挖蛹,严防死守,不让美国白蛾有可乘之机。
“树医生”们坚持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挺在事故前面。同时,“临床”与科研并重,探索与实践同行,高质量地开展风险预警工作,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前瞻性、建设性建议,当好安全推手,助力防患未然。
基层科研工作虽然复杂、艰苦,但是内容丰富生动,陈晓霞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攻方向,相继开展了天敌昆虫、性信息素、无公害药剂等方向成果转化及推广,特别是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生产繁育技术位居国内领先。
3月是预防草履蚧侵袭果树和绿化树的时机;清明前后要防咖啡脊虎天牛,蚜虫也开始作祟;美国白蛾会繁殖三代,时刻不能松懈……“树医生”天天打交道的,是各种各样的虫子。他们定出行道树病虫害防治时间表,对不同时期的病虫害防治作出了具体、明确的部署。“每当病虫害初现时,我们就会根据时间表对行道树喷洒杀虫剂。”陈晓霞说。
基层科研工作虽然复杂、艰苦,但是内容丰富生动,陈晓霞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攻方向,相继开展了天敌昆虫、性信息素、无公害药剂等方向成果转化及推广,特别是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生产繁育技术位居国内领先。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以虫治虫防治美国白蛾的优势天敌昆虫,经过多年实践,每年繁蜂量约6亿头,释放到市内各区以防治美国白蛾。小蜂的生产过程工期紧、任务重,四个月的生产期间,几乎所有的周末她都要坚守在车间。
在单位的后院里,陈晓霞还和同事装置了诱捕器,隔一段时间就将设备拍下的照片统一收回查看。工作人员要进行品种、比例分析,还要挑出比较完整的进行观察、做成标本。
陈晓霞面对成堆聚集、不断蠕动的虫子,克服心理障碍是第一步,“一开始是觉得挺恶心的,但渐渐地也就习惯了。”如今,她不但能凑近了观察虫子,还能捉回活体、做标本,甚至在实验室里还养了昆虫,观察它们的习性。
呵护“城市之肺”健康固然是树木医生的重要职责,但并非全部。为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陈晓霞和同事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了功夫。
“我们从年开始,利用冬闲时间建立了病虫害信息库,涵盖了多种病虫害难题。”陈晓霞打开电脑,成千上百个文件夹,每个文件夹里面都有不同昆虫、不同龄期、不同角度的照片,以及详实的文字素材,“这并非是3年的积累,而是前人30年,乃至更多的积累。”陈晓霞下一步希望将信息库建立成为对准树木发病处拍照或上传清晰图片,即可获得对应病虫害的诊断反馈和解决方案。
“守护好这座城市绿荫,是我们的责任。”陈晓霞说,如今和女儿走在路上,常常会听到女儿指着路上的黏虫胶说道,“这是我妈妈研究出来保护大树的!”
让市民在闲暇之余,在公园小径散步,享受树荫下的清凉;周末时分,驻足于滨水空间,欣赏飞鸟轻触水草……这就是像陈晓霞一样的植保科技人员所追求的职业荣誉感。
来源: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