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蚜虫 >> 蚜虫的形状 >> 专家发布大蒜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控
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岗、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大蒜是我国重要的特色蔬菜作物,年栽种面积万亩(江苏面积万亩),面积、产量均位列世界第一。
近年来大蒜病害呈频发普发态势,给生产上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其中6种病害表现比较突出,以下分别介绍。
一、大蒜叶枯病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花梗
叶片:多从下部老叶尖端开始发病。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渍状,叶色逐渐减褪,叶面出现灰白色稍凹陷的圆形斑点。病斑扩大后变为灰黄色至灰褐色,空气湿度大时为紫黑色,病斑表面密生黑褐色霉状物。病斑形状不整齐,有梭形和椭圆形。病斑大小不一,小的直径仅5-6毫米,大的可扩展到整个叶片。发病部位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扩展蔓延。花梗:受害易从病部折断,最后病部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发病严重时,植株生长势弱,地上部矮黄萎缩甚至提早枯死,迟抽薹或不抽薹,蒜头和蒜薹产量降低,外观品质大大降低。
致病病原
病原菌无性世代为匐柄霉属(Stemphyliumspp),有性世代为枯叶格孢腔菌(Pleosporaherbarumsp.),属子囊菌亚门。
发生规律
病原主要以菌丝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气温回升后引起初侵染和进行再侵染。该菌系弱寄生菌,常伴随霜霉病或紫斑病混合发生。
防控要点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雨后及时排水,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合理轮作:与非百合科蔬菜轮作2年以上;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推荐使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
氟啶胺+苯醚甲环唑(有效用量10g+15g/亩)兑水25kg/亩,均匀喷雾防治,视病情间隔10~14天喷1次。
咪鲜胺(有效用量15g/亩)兑水25kg/亩,均匀喷雾防治,视病情间隔10~14天喷1次
二、大蒜紫斑病
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和花梗,贮藏期为害鳞茎。
田间发病:多开始于叶尖或花梗中部,初呈稍凹陷白色小斑点,中央微紫色,扩大后病斑呈纺锤形或椭圆形,黄褐色甚至紫色,病斑多具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部长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逐渐扩大,致全叶枯黄。南方苗高10-15cm开始发病,生育后期为害最甚,北方主要在生长后期发病。
贮藏期染病:鳞茎颈部变为深黄色或黄褐色软腐。
致病病原
病原菌为香葱链格孢(Alternariaporr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形态: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单生或束生,大小(30~)微米×(4~9)微米;分生孢子长棍棒状,褐色,大小(60~)微米×(15~20)微米。(2)特性:分生孢子发芽适温24~27℃,病菌生育适温6~34℃。
发生规律
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植株病残体上于土壤中越冬,为翌春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助气流雨水在田间传播蔓延。
温暖多湿、连阴雨、植株生长衰弱、连作田和低畦地易发病。
防控要点
加强田间管理:选择地势高、通风、排水都良好的地块栽培;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雨后及时排水;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合理轮作:与非百合科蔬菜轮作2年以上。
种瓣处理:播种前用40~45℃温水浸泡90分钟。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推荐使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
氟啶胺+苯醚甲环唑(有效用量10g+15g/亩)兑水25kg/亩,均匀喷雾防治,视病情间隔10~14天喷1次。
咪鲜胺(有效用量15g/亩)兑水25kg/亩,均匀喷雾防治,视病情间隔10~14天喷1次。
三、大蒜根腐病
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根茎,贮藏期为害鳞茎。
田间发病:植株矮小,叶子变黄;根系发黄腐烂,蒜头小,严重时整个植株死亡。
致病病原
病原菌为尖刀镰孢菌(Fusariumoxysporum)和茄镰孢菌(Fusariumsolani)混合种群。
病菌以厚垣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灌溉水等方式传播,从伤口侵入,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施肥不当或氮肥过多、土壤过湿及生长后期遇高温多雨易发病,大水漫灌、田间积水或低洼地块发病重。
药剂防治:根腐病为土传病害,发病后用药效果差。故推荐种子处理防治。使用嘧菌酯有效用量2.4克/千克种子,每亩按以上制剂量兑水15千克种子均匀拌种,进行种子处理防治。
四、大蒜白腐病
病原菌为Sclerotiumcepivorum(白腐小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
病菌在寄主地下或地面处的小菌核,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直接从根部或近地面处侵入,引起葱、蒜、韭菜等百合科蔬菜发病,病部又产生菌丝,菌丝纠集在一起形成褐色组织紧密的小菌核。
环境:在高温季节湿度不大的条件下,扩展缓慢。当气温低于20℃,湿度大持续时间长,易流行。
栽培:早春生长瘦弱的蒜苗田易发病,进入雨季后病势扩展迅速。
农业防治:实行轮作3~4年以上,或与水田轮作,切忌连作;早春追肥提苗,以增强蒜株抗病力;发现病株及时挖除,最好掌握在形成菌核前进行。
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蒜重的0.5%~1%的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处理,给蒜拌种时应严格控制药量,药量过大会抑制大蒜根的萌发和生长。
发病初期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0~0倍液灌淋根茎。或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0倍液。每隔10天灌1次,连续1~2次。
五、大蒜锈病
主要为害叶片和假茎。病部初为椭圆形褪绿斑,后在表皮下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稍凸起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橙黄色粉状物,即夏孢子;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片致全叶黄枯,植株提前枯死。后期在未破裂的夏孢子堆上产出表皮不破裂的黑色冬孢子堆。
病原菌为Pucciniaallii,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大蒜锈菌不但侵染大蒜,还可侵染大葱和洋葱等葱属植物。当大蒜收获后,病菌在大葱上危害并越夏,秋季蒜苗出土后,又继续侵染危害蒜苗。入冬后,病菌以夏孢子或菌丝体在留种大葱和蒜苗上越冬,翌年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开始再次侵染,构成周年循环。
农业措施:栽培抗病品种;实行轮作;选择地势高、通风、排水都良好的地块栽培;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雨后及时排水,增加植株长势;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药剂防治:在春秋季,特别是在遇到连续阴雨2~3天,就要及时检查锈病的发生情况,如果发现叶上有褐绿斑点就要立即打药,推荐:30%苯醚甲·丙环乳油倍液,或10%多抗霉素B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20%丙环唑乳油倍液。
六、大蒜病毒病
大蒜上病毒病导致的症状比较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叶片上沿着叶脉方向形成褪绿的条斑或者斑块,导致叶片失绿、变黄;一类主要表现为畸形和矮缩,病株叶片生长异常,表现扭曲或增生等症状,植株矮小。发病重的植株常伴随植株明显矮化,不能抽薹或者蒜薹上具有明显的褪绿斑块;鳞茎球较小、蒜瓣及须根减少,严重时蒜瓣僵硬。
目前有报道可以侵染危害大蒜的病毒至少有36种,主要分布在马铃薯Y病毒属(如洋葱黄矮病毒、韭葱黄条病毒等)、葱属X病毒属(如大蒜A病毒、大蒜X病毒等)、香石竹病毒属(如大蒜普通潜隐病毒等)等几个属。
初侵染源:主要来自蒜种,播种带毒鳞茎,出苗后即发病。
传播扩散:田间主要通过介体(蚜虫、蓟马等)进行传播,有些病毒亦可通过汁液摩擦传播。
发病因素:管理条件差,介体昆虫发生量大,与其他葱属植物连作或邻作发病重,易发病。
选用无毒种苗:严格选种,选不带毒的蒜种,不在发病地留种,最好采用脱毒大蒜生产种;
加强田间管理:加强水肥管理,防治早衰,提高大蒜的抗病能力;发现病株及时拔除,以减少病害传播。
合理轮作:实行轮作换茬,避免与大蒜及其他葱类作物连作;
控制传播介体,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传毒媒介昆虫,防治病毒的重复感染。
药剂防治:蚜虫可选用吡蚜酮、啶虫脒、吡虫啉等药剂;蓟马可选用多杀霉素、吡虫啉、噻虫嗪、虫螨腈、唑虫酰胺等药剂。
其它措施参照具体介体的特性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