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蚜虫 >> 蚜虫的形状 >> 你真的了解过飞蛾扑火吗为什么昆虫喜欢
我们对昆虫的趋光性有的时候是误读!
特别是飞蛾扑火,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是事,以为是昆虫喜欢追逐光明,其实这是数千年的误解
就会飞的昆虫来说,有一种解释是这样:昆虫并不是正对着光源飞过去,它只是利用光线来导航。
月光或太阳光基本上是平行光,昆虫只要确保自己的飞行方向与光线之间的夹角为固定值,那么它的飞行路线就是直线。亿万年来,昆虫就是利用这一原理为自己导航的。
但是人类出现后,夜间的点光源越来越多,点光源发出的光不是平行光,昆虫不知道,继续按照「飞行方向与光线夹角为固定值」的方式导航,飞行路线就不再是直线,而变成了等角螺线,盘旋着趋向光源。
当然这只是解释了一种情况。
趋光说是趋特定波长的光。
光可以分很多种,不是所有的昆虫都趋光,也不是所有的光昆虫都会趋。蚜虫趋黄色,也会避开银色。大部分蛾子都是晚上活动,白天太阳一出就躲起来,可能是避开太阳光。有一种烟粉虱据说会在太阳升起来时起飞,几万只白色的小飞虫像一层薄雾一样,非常美。但是它们的飞行能力很弱,不会一直朝太阳飞去,顶多飞到隔壁的田里。
生物的本能是向自己能看得到或能看得清的目标前进,所以在白天光照条件好的时候,任何动物都不会奔着最强的光源(如太阳)而去,而是各自在视觉良好的条件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目标。
只有在夜间,什么都看不清的时候,少数或唯一能看清的东西(光源)才会成为独一无二的、本能首选的目标。这叫趋光性。翻译成非科学语言的话,趋光性其实就是趋看得见性。
关于昆虫的趋光性,目前并没有公认正确的解释。就算你去问一个昆虫学家,也不会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虽然假设性的解释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可以完美的回答这个问题。
最为流行的一个理论就是:很多昆虫在夜间利用月光导航。
需要利用月光导航的昆虫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们都是夜行动物。这一条明显,白天即使有月亮也看不清楚。第二,它们必须是迁移性的,这样才会有长途飞行的必要。总而言之,它们都是星夜兼程的旅人。为了在长途飞行中保持稳定的方向,它们采用的方法是保持飞行方向与月亮形成一个恒定的角度。而人造光源会被它们误认为是月光,从而扰乱了它们的导航系统。这种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昆虫在靠近光源时,会持续改变飞行方向。
但是,这种理论的问题是,并非所有具有趋光性的昆虫都是迁移性的,它们也并不都利用月亮导航。比如,以“飞蛾扑火“名垂青史的飞蛾,其中的多数物种(超过50%)都不会迁移,但是它们仍然对各种光源十分执着,趋之如骛。另外,并非所有昆虫都会绕着光源矜持地兜圈子,有的昆虫会采用巷子里赶猪的方式,直接扑向光源。
对昆虫来说,光可以看做是一种通畅的道路的信号,比如山洞的出口。当它需要逃避天敌的时候,有光的方向往往意味着一条没有障碍的逃生路线,所以是一个比较安全的选择。这种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昆虫会径直飞向火焰:谁能想到逃生的通道居然会变成吞噬生命的恶魔呢。
上世纪70年代,昆虫学家发现雌性飞蛾的外激素会发出暗淡的光。然后,他们又发现其中的红外线与烛光是一致的。所以,飞蛾也许把烛光当成了正在召唤自己的异性。然而,支持这种理论的人很少,因为实际上紫外线比红外线对昆虫的吸引力要大得多。
紫外线确实对很多昆虫都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有些花就是依靠反射阳光中的紫外线来吸引传播花粉的昆虫。用紫外线来解释昆虫的趋光性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所以,有一种理论就认为,光源发出的紫外线是吸引昆虫的重要因素。它们可能认为散发着紫外线的火焰是一种食物。
昆虫具有多种趋性,如趋光性,趋化性,趋热性等,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只占昆虫界的很少一部分,对于在晚上活动的昆虫,如蛾类、蝼蛄、金龟子等,都有趋光性。
光线对其有吸引作用,但也限定在特定的波长范围,多分布在短波区,昆虫趋光的目的主要有:定向,像屎壳郎就是依赖月光进行定位;取暖,有光的地方一般温度相对较高,对属变温的昆虫是补充体温的途径之一;交配,昆虫的交配行为对环境中的光照也有要求,趋向光源对其寻找配偶的几率较大!
你以为雾霾为什么这么严重?
因为昆虫它们飞了。
飞向了太阳。
后来烧成灰,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