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蚜虫 >> 蚜虫的天敌 >> 草莓病虫害防治,全套打包教给你,让你轻松
草莓的病虫害在新产区一般发生程度较轻,病虫害种类也较少,对生产不构成较大的危害。但在老产区,病虫害发生较复杂,常常会对生产构成很大威胁。在有些地区,有的年份甚至会对生产造成毁灭性灾害。所以,草莓种植者都应该重视和掌握草莓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
1.农业防治
主要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选用脱毒苗、栽植地选择、合理轮作、间作、采用高畦(垄)栽植、控制传播扩散途径、加强植株管理、控制温湿度、清园和土壤消毒等综合措施来减少病虫的发生几率。
2.物理防治
(1)诱杀
即利用害虫对光、食物等有趋避性进行诱杀或驱赶。如在厘米×20厘米的纸板上涂黄漆,上面涂一层机油,挂在行间,可诱杀蚜虫和白粉虱。当黄板上粘满害虫时,其上再涂一层机油。此法可有效控制温室内这两类害虫,每平方米挂30~40块纸板。对斜纹夜蛾、舞毒蛾等害虫可用灭虫灯诱杀。
(2)阻隔
在温室通风口处设防虫网或挂银灰色薄膜条,对蚜虫有阻隔或驱避作用。草莓栽植行覆盖乳白色或银灰色地膜可驱蚜。
(3)捕杀与诱杀结合
在害虫刚发生时,采用人工捕杀是既经济又有效的防治方法,特别是对棚室内个体较大的幼虫。在栽植地挖沟,沟内放马粪和毒饵可诱杀蝼蛄,也可用糖醋诱杀夜蛾和地老虎等害虫,然后人工集中消灭。其配方按酒、水、糖、醋为1∶2∶3∶4的比例,加入适量敌百虫,放人盆中,1周更换1次。
(4)高温处理
把草莓苗在35℃水中预热10分钟,再放入45℃热水中浸泡10分钟,冷却后栽植,此法可防治草莓芽线虫。
3.生物防治
目前多用于控制虫害。其特点是不污染环境,不易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畜和栽培作物安全,害虫也不会产生抗性,而且防治效果好。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害虫,已成为国内外生防研究的重点。害虫天敌分为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以前者种类多,分布广。我国常见的昆虫天敌有主要有:瓢虫、草蛉、蜘蛛、食蚜蝇、赤眼蜂、黑瘤姬蜂、蚜茧蜂、猎蝽、捕食螨、螳螂以及食虫鸟类等。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它们都要加以保护和利用。
4.化学防治
用药剂防治技术挽回农作物因遭受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等特点,是果农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随着农药新产品的不断研制和开发,药剂防治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药剂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所有使用的农药均应在农业部注册登记。
保护地优先采用烟熏法。提倡使用生物源农药,它来自天然存在的生物及其代谢物质,具有选择性强、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和作物安全、不伤害天敌、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这类农药的品种较多,如抗生素类农药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等。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也可以使用,如吡虫啉、敌百虫、克螨特、代森锰锌类、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新星、扑海因、百菌清、噻霉酮等。矿物源农药如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也可使用。要有限制地使用中等毒性农药,如敌敌畏、抗蚜威、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等。
5.草莓常见病害防治
(1)草莓灰霉病
草莓灰霉病,是我国草莓产区普遍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最危险的病害之一。因灰霉病造成烂果一般可减产1~3成,重者可达5成以上。灰霉病一般在开花坐果后,先侵染小果,在贴近地面的一侧发病,然后可蔓延到整个花絮,使整个花絮干腐枯死。叶柄、果柄染病后,首先变褐,最后萎蔫干枯。果实感病多从果基茎萼片处开始,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褐色小斑点,进而斑点扩大,使全果组织变软腐烂,并在果实的表面长出一层灰霉状物,最后霉层布满果实表面成鼠灰色。该病的病原体在被害植物组织内越冬,在气温20℃左右的高湿环境下形成孢子,孢子飞散蔓延。但在31℃以上高温,2℃以下低温和干燥时,不形成孢子,不发病。特别是宝交早生、达娜等感病品种,露地栽培时,氮肥多,开花后湿度大,危害重;半促成栽培时,在多肥、密植、下部叶子过于茂盛时,如遇连阴雨,则发病快。
防治方法:①控制施肥量、栽植密度和田间湿度。②越冬前处理病叶残体后进行地膜覆盖是压低越冬菌源、减轻病害发生的关键。地膜覆盖起了阻隔作用,可防止果实与土壤接触;及时摘除老、残叶及感病花序,剔除病果。③注意选择茬口,实行轮作。④定植前深耕,提倡高畦高垄栽培。⑤药剂处理土壤。在定植前每公顷撒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90千克,后耙入土中,防病效果好。保护地栽培用45%百菌清烟熏剂~克/米2灭菌;灰霉病发病初期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0~倍液喷施,以后根据发病情况施药,间隔7~10天,药剂应轮换使用。也可用世高0~倍液,或40%灰霉菌克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倍液。注意:扑海因不宜与其他药剂混用,也不宜与速克灵、农利灵交替使用;花序显露到开花前喷等量式波尔多液倍液,或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倍液,敌菌丹可湿性粉剂~0倍液,抑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敌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等,每10天1次,直至大批果实采收结束。
(2)草莓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是冷凉地区、山地栽培和保护地栽培中的重病害。我国北方草莓产区有的年份发病较重,甚至泛滥成灾,损失严重。草莓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嫩尖,花、果、果梗及叶柄也可受害。病原菌丝体生于叶两面、叶柄、嫩尖及果实上,子囊呈褐色,在叶上散生或稍聚生。叶片发病初期在叶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和白色粉状物,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受害后幼果不能正常膨大。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缓慢并丧失商品价值。在北方地区,病菌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在草莓老叶上越冬,南方多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草莓白粉菌是专一性寄生菌,主要依靠带病的草莓苗等繁殖材料进行中远距离传播。菌丝附生在叶面上,从萌发到侵入一般需20多个小时,每天可长出3~5根菌丝,5天后在侵染处形成白丝丛状病斑。经7天后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产生分生孢子适温为20℃左右,在气温15~25℃范围内蔓延较快。
防治方法:①冬春季清理园地,烧毁腐烂叶。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残老叶。加强肥水管理,栽植不宜过密,使植株通风通光,生长健壮。②喷洒2%农抗或2%武夷菌素水剂倍液,隔6~7天再喷1次。或用27%高脂膜乳剂80~倍液,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6天1次,连喷3~4次。或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0倍液、铵磺铜乳剂~0倍液,或30%特福灵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倍液,或甲基托布津0倍液等喷洒。③大棚栽培每㎡可采用45%百菌清烟熏剂~克或速克灵烟熏剂灭菌。
(3)草莓蛇眼病
又称白斑病,各地多有发生。主要为害草莓老叶,也可侵害叶柄、匍匍茎、果梗、果实及种子。病叶上开始产生紫红色小斑,随后扩大成2.5毫米大小的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色,中心部灰白色,似蛇眼。病斑过多会引起叶片褐枯。病菌侵害浆果上的种子后,使被害种子的边缘及周围果肉变成黑色而丧失商品价值。病菌以病斑上的菌丝或分生孢子越冬,越冬后翌春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进行传播和初次侵染。病苗和表土上的菌核是主要传播载体。病菌繁殖适宜温度为8~22℃,低于7℃或高于23℃则发育迟缓。秋季和春季光照不足,天气阴湿发病重;重茬田、管理粗放和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易发病品种应控制氮肥使用,防止徒长;②冬春季注意清扫园地,把腐烂病叶残体及时清除,集中烧毁或深埋,定植时剔除病苗;③发病初期喷洒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10天1次,共2~3次。
(4)草莓疫霉果腐病
主要侵染草莓果实,根、花、叶上也可发病。草莓果实感病后,部分种子首先变黑,果面失去光泽,出现灰褐色水渍状病斑。严重时,病斑上长出一层白色霉状物,果肉成灰褐色腐烂,并有难闻的腥臭味,干燥时病果干缩成褐色的僵果。疫霉病一旦发生,很难用药剂控制。该病菌为土传真菌病害,以卵孢子在病果、病根等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病菌有很强的抗寒能力。病原孢子靠风雨、流水、农具等传播。产生孢子最适温度为21℃,孢子侵染最适温度17~25℃,孢子生长的温度为10~30℃,最适为25℃。每次雨后天晴就会出现发病高峰,这说明高湿和强光照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降雨多,发病率高。土壤黏重、地势低洼、偏施氮肥和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要注意预防,由于疫霉病主要随水传播,在草莓成熟期灌水,要严禁大水漫灌,防止水进果实;有条件的地区,如在保护地生产中,采取高畦低灌的措施,基本上可杜绝该病的发生;②药剂防治,可用60%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或在发病前喷代森锰锌、百菌清或克菌丹倍液,并清除田间僵果。发病初期可喷施25%多菌灵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0~倍液。
(5)草莓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匍匐茎,花瓣、萼片和浆果也可受害。受害症状大体可分为局部病斑和全株枯萎两种。其症状是在匍匐茎和叶柄上产生长3~7毫米的病斑,初为红褐色,后变成黑色溃疡状,稍凹陷,呈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包围匍匐茎或叶柄整圈时,病斑以上部位枯死。萎蔫型病株初起时,病叶边缘发生棕红色病斑,或变褐色或黑色。发病较轻时,白天叶片萎蔫,傍晚便能恢复。发病重时,几天就枯死了。浆果受害后,产生近圆形褐色病斑,软腐状并凹陷,后期也可长出肉红色黏质孢子团。病原菌在病组织残体内越冬,翌年现蕾期开始在近地面的幼嫩部位侵染发病。草莓炭疽菌生长适温为30℃左右,是典型的高温性病菌。气温在25~30℃的高温多雨季节此病盛发,一般从7月中旬到9月底发病,发病高的年份发病时间可延续到10月。在田间,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氮肥过多、植株郁闭和连作田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栽植不宜过密,氮肥不宜过量,施足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②及时清除病残体;③用克菌丹、敌菌灵或50%多菌灵倍液,或2%农抗水剂倍液,或40%百可得0倍液,或25%阿米西达悬浮剂喷洒防治。
(6)草莓红中柱根腐病
也称红心病或褐心病,是冷凉、土壤潮湿地区草莓的主要病害,水旱轮作田和老产区发病偏重。在我国辽宁、河北等地草莓老产区已成为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它主要为害根部,开始发病时,在幼根根尖腐烂。根上有裂口时,根的中心柱呈红色腐烂,并可扩展至根茎,病株容易拔起。该病可以分为急性萎凋型和慢性萎缩型两种。急性型多在春夏侵害根部,从定植后到早春植株生长期间,在外观上显不出有异常现象,但到了3月中旬至5月,特别是久雨初晴后叶尖突然凋萎,不久呈青枯状,引起全株迅速枯死;慢性型主要在定植后至初冬期间发生,老叶边缘或全叶变成紫红色,叶片逐渐枯死,植株萎缩,逐渐枯萎以至枯死,根中心柱变红褐腐烂。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它只侵染草莓,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由病株、土壤、水和农具带菌传播。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和再侵染,侵入根尖端的表皮,菌丝沿着中柱生长,然后中柱变红色腐烂。土壤温度低、湿度高时易发病,地温6~10℃是发病适温,地温高于25℃则不发病。一般春秋多雨年份易发病,低洼潮湿土壤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①无论病区或无病区都不宜单一连种草莓,应实行轮作倒茬;采用高畦或起垄栽培,覆盖地膜,有利于提高地温减少发病;雨后及时排水,严禁大水漫灌;②采用石灰氮土壤熏蒸、穴注或滴灌进行土壤消毒;也可在草莓采收后,将地里的草莓植株全部挖除干净,施入大量有机肥,深翻土壤,灌足水后在炎热高温季节地面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20~30天,利用太阳能使地温上升,起到土壤消毒作用;③定植前用5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浸苗;④及时挖除病株,并浇灌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0%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等,连续防治2~3次。
(7)草莓枯萎病
草莓枯萎病主要在开花结果期发病,发病初期叶柄出现黑褐色条形长斑,严重时叶下垂、植株矮化,最后枯萎死亡。病菌的发育适温为28℃,最低为8~12℃,最高为36℃,是耐高温的病菌。初发病时仅心叶变黄绿或黄色,有的卷缩或呈波状产生畸形叶,染病植株叶片失去光泽,生长衰弱,在3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畸形或变狭小硬化,多发生在一侧。老叶呈紫红色萎蔫,后叶片枯黄,最后全株枯萎。受害轻的病株症状有时会消失,而被害株的根冠部、叶柄、花梗维管束则都变成褐色至黑褐色,结果减少,果实不能正常膨大,品质变劣。枯萎与黄萎近似,但枯萎心叶黄化,卷缩成畸形,主要发生在高温期,别于黄萎病。该病通过病株和病土传播,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在未腐熟的带菌肥料及种子上越冬。孢子在土中能存活5~10年,一般在20厘米土层内密度最高。病土和病肥中存活的病菌成为翌年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在病株分苗时进行传播蔓延,当草莓移栽时孢子发芽,病菌从根部自裂口或伤口侵入,在根茎维管束内进行繁殖、生长发育,并在导管中移动、增殖,通过堵塞维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坏植株正常输导机能而引起萎蔫。15~18℃开始发病,最适为28~32℃。连作或土质黏重、排水不良都会使病害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