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蚜虫 >> 蚜虫的习性 >> 为啥来的人总是能从这里学到新思路
「本文来源:东方城乡报」
在奉贤庄行镇渔沥村,上海绿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引力颇强,这里的蔬菜大棚时常引来参观学习的人,业内不少蔬菜种植相关的试验和示范应用现场会也常在这里举行。像栽培槽式蔬菜种植模式推广,通过丸粒化解决不规则形状种子机械化播种问题,不少做法在全市是少有的。为啥来的人总是能从这里学到新思路?
□记者贾佳
绿煜合作社理事长殷春煜介绍,这里是奉贤区重点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是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市首批蔬菜机械化应用示范点、市绿叶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培育核心示范基地、市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此外,“绿煜”品牌蔬菜还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
“工匠”般改良大棚工艺
整齐、干净、清爽,是多数人对合作社这亩地的环境留下的第一印象,但内行人懂得,在第一印象的背后,是藏在细节处看不见的功夫。这从合作社的大棚布局中就能窥见一二。
刚移栽好的绿叶菜大棚,看上去像铺展着的绿茸茸的丝带。“绿带”之间的过道很宽,大约有80厘米。殷春煜告诉记者,对于这个“宽度”的设定有讲究:“一来,合作社引进的植保机从中间‘走’刚好合适,植保机‘两臂’伸出,覆盖大棚的整体宽度,机械化植保效率就高了;二来,刚好适合采收筐尺寸,工人采收作业方便,采收时也不会压损成熟了的叶菜。”
蔬菜大棚的“门”也是自己设计的。3米宽的大门“套”着2米宽的小门,大门是液压杆式的,打开后可以方便大、中型农机进出;2米宽的“小门”日常开放,足够小型农机出入。南北相通的大棚之间,明沟楼板铺设也有3米宽,如此,农机可以在单列大棚之间穿梭无阻。大棚门上还清一色装有拉链式防虫网,这项技术还申请了专利。
大棚实现了物联网智能调控,每个大棚有5条灌溉作业线,其中,左、中、右3条是雾化作业线路,可以调节降温,改善棚内小气候,相间2条用来喷洒浇灌;棚内全部用水肥一体化作业系统,免去了人工作业压力;棚顶的外遮阴层也可根据棚内温度来自动调节。
这里多数的新思路和新尝试,是殷春煜自己想出来的。很多人看他种菜,像是匠人一般。回过头看,往往隔段时间,就有了新的改良。而事实上,在年绿煜合作社成立之前,殷春煜并不会种菜。那时,他医院的蔬菜供应商,有稳定的市场渠道。当决定从供应端转向生产端后,殷春煜来到渔沥村承包蔬菜基地,才开始在转型中接触起农业。
“从前,在批发市场进货,对蔬菜的卖相挑挑拣拣,发现一个虫眼儿,就考虑不要了。但‘搞生产’想法就不一样了,我得尽可能把菜卖出去呀。”殷春煜说,他理解市场眼光的挑剔,但更能体会生产的辛苦,“那就得不断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把菜种好。”蔬菜生产对于机械化、现代化的强烈需要,激发了殷春煜在一线实践中的钻研劲头,边干,边学,合作社的生产水平也随之日渐精进。
栽培新方式,推动绿色生产
面对机构食堂供给需求绿煜合作社的蔬菜种植品种不断丰富。目前,基地种有二三十个品种,约八成是绿叶菜,年产蔬菜余吨;从全年的渠道供应来看,大约七成可以通过生产自给来完成供应。
种植品种虽多,机械化率却不低。殷春煜说,目前,合作社所有品种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播种,对于菠菜、生菜、油麦菜等不规则形状的种子,合作社与一家农业公司合作进行了丸粒化处理,如此,就方便适用于机械化播种了;基地70%体量实现了机械化移栽;田间管理全部通过机械化植保作业、自动灌溉和水肥一体化作业实现;加上灭茬机、旋耕机等诸多新型农机的辅助,合作社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70%以上。但由于品种多,采收还仍然需要人工作业。
为了把菜种好,殷春煜找到了新的栽培方法。受到园林绿化启发,他采用了基质袋培的方法,改良的栽培槽栽培模式还成功申请了专利。殷春煜说,这是因为早在5年前,基地遇到了十字花科蔬菜大面积患根肿病的问题,为了能够快速解决难题,情急中,他想了这样的办法。
目前,大棚有约50亩采用了基质栽培模式,如此,减少了土壤连作障碍,复种率提高了,像绿叶菜,每年可以提高至8-10茬。其他优势也在显现,比如,病虫害可控性更强,免去了田间翻耕作业,节省了人工,基质栽培的原料可以重复利用,只需要搅拌枪搅拌即可。
合作社还采用了“地膜加地布”的方式种植茄果、瓜类、豆类等蔬菜。铺了防草地布后,大棚基本不再有杂草生长,而地膜采用的是可降解材质,其银白色反光还可有效预防蚜虫。殷春煜说:“多动脑筋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是相关联的。比如,在两个大棚之间也铺上地布,棚外杂草少了,病虫少了藏身之处,大棚再加装防虫网,做好物理防治配套,病虫害防治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合作社还通过高温闷棚、微生物菌肥、灌水洗盐,养蚯蚓等方式改良土壤,减少土壤盐分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比例。
殷春煜说,他打算再用两年时间完善基地硬件设施建设,调整生产布局,扩大连栋大棚规模,充实农机装备,坚持通过机械化来推动绿色生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