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蚜虫 >> 蚜虫的习性 >> 讲述深圳自然故事,系列纪录片央视首播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魏沛娜
9月13日晚,讲述深圳自然故事的系列纪录片《野性都市》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CCTV-9首播,每晚一集,将连播3集。其中,第1集《湾区庇护所》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出品,第2集《海岛食堂》由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出品,第3集《郊野秀场》由中共深圳市坪山区委宣传部出品。3集纪录片均由深圳市方向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制作。
在深圳这个背山面海的城市里,生长着岁的古榕树,飞翔着多种候鸟和留鸟,有灵长动物猕猴称霸的孤岛,有全球唯一一个位于市中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季常青的山野,开放着多种野花,整个中国六分之一的蝴蝶品种、十分之一的蜻蜓品种都可以在这个城市里发现。据了解,截至目前,深圳陆地和海洋发现的生命物种,已超过2万种。令人刮目的是,这个全中国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经济产值最大的都市,对自然环境与野生动植物努力做出妥协、退让、修复和弥补: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建立自然保护地、设置禁渔区、立法全域禁猎、构建山海生态廊道。深圳这座城市竭力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共生家园——都市方舟。其所付出的努力立竿见影:单单年,就有亚洲水獭、赤麂、白鹇重新出现在深圳——它们已在深圳消失了10多年。
对人之外其它生命的关照谦让,对家园生境的百般呵护,对生命方舟的悉心营造,让深圳这座城市传奇的活力和生命力得以延续。纪录片《野性都市》共有三集,分别从海湾、岛屿、郊野三个生境,讲述发生在深圳的物种故事,探索现代都市里人与自然、人与其它生命可以构建的新型共生关系。
“我希望观众能多到自然中去,看一看那些就在我们身边的自然居民,去看,去了解那些我们曾经视而不见的自然之美。”纪录片《野性都市》制片人郭倩向深圳商报记者介绍,为了让更多的人发现深圳的自然之美,大概5年前她和团队就开始构思和策划纪录片,年初开始拍摄,持续了好几年的跟踪记录。
每一集的拍摄都有很难忘的经历和故事。郭倩告诉记者,例如拍摄《湾区庇护所》的时候,每天都要看潮位和天气预报,经常早上5点出门拍摄。“候鸟都是冬天来,所以很多个冬日我们都是蹲守在深圳湾的。最有趣的是拍摄鸬鹚的时候,我们听说上万只鸬鹚飞过来了,就赶快出门。鸬鹚团队作战,履带式捕鱼,一段猛吃后就呼呼呼飞走了,我们的摄影师们就赶快扫码共享单车,一手扛机器扛脚架,一手骑车追鸬鹚,所以我们拍到了很不错的鸬鹚捕鱼画面。”
又如,《郊野秀场》这一集是在马峦山郊野公园拍摄,当时给郭倩最大的感触就是人和自然可以那么近。“记得在碧岭拍摄的时候,在人来人往的步道旁边,翠鸟就淡定地在捕鱼,香港瘰螈就在脚附近爬来爬去,拍摄这集时我们主要是惊叹于身边如此寻常的昆虫们,原来那么有故事。到处可见的蚂蚁竟然可以像牧羊人一样‘放牧’蚜虫,蚜虫分泌蜜露给蚂蚁,蚂蚁负责保护它们。物种间的共生关系随处可见。”郭倩表示,纪录片最后能够顺利拍摄完成,除了感谢团队的合力付出,还要感谢深圳的各类自然爱好者经常提供信息——什么时候特有鸟类来深圳了,蟒蛇出没了,香港瘰螈求偶了等。“我们经常知道一个消息就随风而动,穿梭在深圳的山海之间,是当之无愧的‘野人’了。”
在《野性都市》这部纪录片中,追随潮汐进退捕食的黑脸琵鹭、性格淡定仿如老僧的苍鹭、在鬼针草上演“蝴蝶采花,蟹蛛在后”大戏的蟹蛛、有“先知建筑师”之称的卷叶象甲、能表演“轻功水上漂”的水黾……万千物种在大自然中肆意展示着生存秀,生动折射了人类对它们张开的温暖善意的怀抱。而深圳正是释放出了这样的善意和包容,不断完善都市方舟,竭力构建一种新型共生关系。
“这部纪录片的顾问、深圳历史与自然研究者南兆旭老师有一句话,深圳有两万多个物种,人类只是其中一种。如果我们能把自己放回到物种的这个角度,这种共生关系就会是一个更和谐的共生关系。比如我们在拍摄《郊野秀场》这集的时候,一开始拍摄初期,很多拍摄点还是需要双手并用,艰难攀爬达到的,现在政府也在推动远足径、郊野径的建设,用最生态的方式,手作步道的方式来修路,不破坏环境,不伤害自然物种,让大家更加接近自然,认识自然。”郭倩强调,只有认识自然,才会愿意了解自然,从而去热爱自然,然后才会想要保护自然。
播出时间:
《湾区庇护所》
年9月13日晚上19:23
《海岛食堂》
年9月14日晚上19:23
《郊野秀场》
年9月15日晚上19:23
播出频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CCTV-9
审读: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