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

一本绝佳的写作素材社会生物学

发布时间:2023/1/30 19:32:14   

一开始看这本书,是因为副标题写着“个体、群体和社会的行为原理与联系”。作为一个网文萌新,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可以当做素材来用。

没想到翻开书籍,里面讲的是大篇幅的蚂蚁,猿猴,鸟类是如何进行社会活动的,只在最后的一小部分讲了人类的观察日记。

这让我不禁有些失望,但是回看前面的部分,却发现里面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点,来当做动物的写作素材。

而且很多我们耳熟能详但是似是而非的知识点,也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详细的解释,解开了我多年心中模糊的疑惑。

比如杜鹃的鸠占鹊巢,这种不会筑巢的鸟类,会把自己的蛋下在喜鹊的巢内,刚出壳的小杜鹃还会把喜鹊的蛋给推出鸟巢摔破,可所谓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生存几率,无所不用其极。

这本书中把这种行为称为“窝寄生”,“寄生”,真是贴切啊。

而且杜鹃会选择特定的宿主(何其倒霉),因为它的卵会以假乱真,而幼鸟,竟然也会和宿主的雏鸟极为相似。这简直是在专业碰瓷啊!不过想想这么多年来,杜鹃一直都是这么养育孩子的,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共生”?毕竟宿主这么多年来,还是没有灭绝。宿主大概万万没想到自己精心养育的孩子,竟然会是杀害自己亲生孩子的凶手!这简直就是鸟界里面的真假千金啊,可惜的是真千金早就摔成了一滩蛋液。

联想到人类社会,不禁让人有点毛骨悚然。

但这却是这类寄生鸟千百年来的日常,果然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而紧接着在鸟寄生的后头,还有一个蚂蚁中的奴役现象,这倒是我闻所未闻的点。

原来蚂蚁也有奴役现象,咦?是指圈养蚜虫作为蜜糖产出机器那个吗?

啊?居然不是?居然真的是奴役其他蚂蚁群,这.......感觉又是一种新的写作思路。

而且,这也和以前的人类社会模式很相似。

这种会奴役其他蚂蚁群的蚂蚁种群叫做血红林蚁,顾名思义,它全身都是血红色的,性情好斗,而且具有强烈的领域意识。奇怪的是它自力更生的能力很强,但常常会袭击附近的蚂蚁群,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奴隶群。

每年7、8月,血红林蚁总是会趁着繁殖蚂蚁婚飞的时候可能性2-3次的奴隶突击搜捕,把俘获的蛹带回自己的巢穴。

常用的奴隶蚂蚁种类非常多,大多数是棕色蚁类群,真是为这个蚁类群掬一把同情泪......棕色蚁类群怎么着你们血红林蚁了?!

这本书可以说带给了我很多新奇的体验,就像冥冥之中的偶遇,让我打开了新的世界。

本书作者爱德华.O.威尔逊,是世界顶级的蚂蚁研究者,他还有另一本巨作叫做《蚂蚁的故事》,专门讲述了蚂蚁的故事,也让人兴趣万分。

译者毛盛贤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遗传学)、孙港波博士(美国历史学)、刘晓军教授(科技社会学)和刘耳博士(文学)。这神仙阵容啊,都是专业人士,翻译出来的文字精准而易读。

当然,里面还有很多实验数据和图表,也有一定的专业名词,但我个人觉得,不影响阅读。那些看不懂的专业知识可以直接跳过,看里面实验观察数据所呈现出来的故事,也是让人津津有味。

而这些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学,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的。

人类作为生物发展的终端表现形式,完全可以在这些生物中个体、群体和社会的行为原理中得到学习和启发。每一个个体和群体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我们影响着它们的生存环境,而它们也影响着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

比如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的研究。直立是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正式直立,让灵长类动物提高了视野,进一步让视觉得到了发展,有了精确判断距离和通过色觉分辨物品的能力。

信息的涌入让大脑也得到了发育,从而拥有了名为智力的关键要素。

“智力是脊椎动物能形成复杂社会的前提条件。”

而社会的形成,也代表着合作和多样化关系的开始。

猿猴的社会结构,也和人类相似,有两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1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