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

虫爸虫妈如何打造虫虫特工队

发布时间:2022/12/30 0:04:30   

新华社贵阳2月4日电(记者刘智强)在贵州省农科院的实验室里,一些科研工作者化身“虫爸虫妈”,通过培育、饲养害虫天敌来帮助农民防治农作物虫害。他们不仅要为这些虫虫提供温暖舒适的栖居环境、精心呵护,还要培养害虫作为食物,把虫虫们喂得饱饱的,让它们有力气繁殖更多的后代。

贵州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研究员张昌容从事“以虫治虫”研究多年,是一名资深“虫爸”。他告诉记者,他们团队目前打造的“虫虫特工队”主要有三类成员:小花蝽、螳螂和瓢虫。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昆虫,却在农作物虫害防治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张昌容说,一方面,有的害虫较为顽固,比如介壳虫表皮有一层蜡质,使用农药很难杀死;另一方面,农作物上的害虫本身就有天敌来吃它。通常情况下农民选择使用农药防治,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使用农药时也会杀死有益的害虫天敌。

张昌容团队培育并投放田间的螳螂正在捕食害虫。(受访者供图)

“以虫治虫”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虫害防治方式。贵州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科研助理冉乾军已在养虫楼坚守2年多,他每天穿梭在各个饲养室间,忙着照看虫虫。

“养虫子就像养宠物,其实非常有趣,时间长了也会养出感情,一旦虫子出现数量减少的情况,还会很着急。”作为“虫爸”,冉乾军每天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培育“食物”,比如养蛾子和蚜虫来饲喂小花蝽和瓢虫,养果蝇来饲喂螳螂。

“虫爸虫妈”最高兴的事莫过于这些虫虫茁壮成长、帮助农民铲除害虫。在贵州省修文县谷堡镇平滩村,上百亩猕猴桃果园在投放螳螂和小花蝽之后,已经4年多没有再使用过农药,猕猴桃品质不断提升,如今妥妥地成了“有机食品”。当地果农邓红星也随即成为“虫爸”,他想方设法养护好果园里的螳螂和小花蝽,协助果园创造更多的价值。

张昌容告诉记者,小花蝽是他所在科研团队研究最多的一种害虫天敌,虽个体不大,但在农作物上广泛分布。小花蝽的刺吸式口器可直接刺入蓟马、蚜虫等害虫的体内吸食体液,从而杀死害虫。张昌容说,小花蝽可直接投放田间治理虫害,这属于增强型生物防治。除此之外,张昌容还研究出一种保育型生物防治技术,即“蚕豆—豆蚜—小花蝽”储蓄植物系统。

张昌容(右)和冉乾军(左)正在观察培育的瓢虫。新华社记者刘智强摄

张昌容说,我国西南山区素有在田边种植蚕豆的传统,而豆蚜则专门寄生于蚕豆等豆科植物,小花蝽又喜欢捕食蚜虫。近几年,张昌容通过大量实验最终构建起这一开放式天敌饲养系统。他告诉记者,在田间投放构建好的“蚕豆—豆蚜—小花蝽”系统,不仅可以向田间不断输出成熟的小花蝽,一旦害虫被消灭后,小花蝽也能维持稳定的种群数量,以防农作物再次遭受害虫侵扰。

近几年,“蚕豆—豆蚜—小花蝽”系统在贵州已广泛用于防控茶叶、猕猴桃、蓝莓、辣椒、葡萄等多种作物上的害虫,并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张昌容说,根据粗略统计,截至年底,“蚕豆—豆蚜—小花蝽”储蓄植物系统在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累计应用面积超过万亩次,初步估算减少化学农药使用63吨左右,节本增收近3亿元。

“打造‘虫虫特工队’是未来虫害防治的大趋势。”在张昌容看来,对于如何培养出防治效果好且精准的“虫虫”,还需不断研究探索。他说,新的一年,“虫爸虫妈”会更加努力,培育更多更好更强的“虫虫特工队”,为生产高质量农产品和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7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