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蚜虫 >> 蚜虫的繁衍 >> 历经劫难的小麦进入灌浆期,依然存在3种潜
时下,对于黄淮海区域的冬小麦而言,从南到北,已经逐步结束扬花期,转而进入下一个关键阶段——灌浆期。
今年的冬小麦,在经历了“万般”劫难后(频繁受冻+干旱),终于挺过了艰难时刻,迈入了成熟之前的灌浆阶段。
在灌浆期阶段,小麦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淀粉,转化的蛋白质,以及积累的有机物质,在同化作用下,储存在小麦籽粒内。
小麦灌浆期从籽粒“做脐”(籽粒初现)到“半仁”,再到“顶满仓”(籽粒成型),以及后期的“乳熟”“面团”“蜡熟”及“完熟”的整个过程。
但真正的灌浆过程,则是指从“半仁”期到“蜡熟”这个阶段。
在灌浆期,小麦植株代谢旺盛,随着气温的升高,蒸腾作用加剧,因此,在这个阶段不能遭遇连续干旱天气,否则就要及时浇灌灌浆水。
好消息是,5月初的一场有效降雨,被农民朋友称之为“针对小麦生长需求的及时雨”,更有农民朋友乐观地认为,这场雨水过后,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今年的小麦丰收,也就高枕无忧了。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小麦进入灌浆期,需注意3种灾害发生据安徽省亳州市基层农技专家、农艺师高悍东介绍,凡事都有两面性,此次降雨虽然为灌浆期小麦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但持续多日的阴雨天气,会为小麦带来病虫害的潜在威胁,尤其是植株较为稠密的旺长麦田,由于田间通风不畅,发生蚜虫、锈病和白粉病的风险增加。
①虫害
小麦灌浆期虫害以蚜虫为主,主要危害小麦穗部,蚜虫以口器刺入小麦籽粒,吸取籽粒中的汁液,从而致使籽粒无法正常发育,出现大量秕粒,从而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虽然种植户在播种小麦前,通常会采取拌种的方式来预防生长期蚜虫危害,但由于小麦生长期较长,拌种剂的药效,往往会在小麦生长后期逐渐消失,因此,在气温偏低的连续连阴天气环境下,需注意小麦穗蚜的爆发。
②锈病
小麦锈病主要由叶锈、杆锈及条锈组成,常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发生,尤其是高湿环境下,不但适合越冬病菌孢子的发生,锈病孢子还可随风雨进行传播,如不及时防治,一旦病菌感染旗叶,将会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对小麦造成致命的减产损失。
而当前的低温高湿天气,就非常有利于小麦锈病的爆发。
③白粉病
白粉病也是小麦生长中后期的一种常见病害,发病较重的田块,叶片布满白色霉层(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叶鞘、茎秆及穗部也会染病。
感染白粉病的小麦,光合作用严重受阻,若不及时防治,植株往往呈“黄瘦弱”状态,对最终产量影响极大。
小麦白粉病的爆发,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如气温在15-20℃,相对湿度高于70%,且田间植株通风性较差的田块或缺水缺肥生长较弱的田块极易感病。
如何应对小麦生长后期所存在的潜在风险5月初遭遇连续阴雨天气,且日平均气温在15-18℃之间,在这种环境下,均有利于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尤其是扬花阶段施药质量较差(预防赤霉病)的田块,更要提前进行施药防治。
在采取施药措施时,应采取性价比较高的配方,毕竟在小麦生长后期,不应大量使用农药,尤其是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产品。
首先,在防治小麦蚜虫方面,可以选择10%联苯·噻虫胺(30-50毫升/亩)、15%联苯·氟啶虫酰胺(20毫升/亩)等高效低毒杀虫剂进行防治。
其次,防治小麦锈病及白粉病,可以选择75%戊唑·肟菌酯(10-20克/亩)、25%苯甲·嘧菌酯(20-40毫升/亩)等常见配方,既能预防,又能防治,且防治成本较低。
最后,小麦进入灌浆期,植株代谢旺盛,对水肥需求较高,但这个生长阶段已经不适合根部追肥(时间和空间),所以,采取叶面补充营养元素,是该阶段确保小麦营养供应的主要措施。
如采取磷酸二氢钾克或低氮高磷高钾水溶肥50克,配合氨基酸叶面肥30毫升一起使用,对促进光合作用、延缓功能叶早衰、增加粒重及籽粒饱满度,并能缓解籽粒形成后干热风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