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

甘蔗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22/12/31 21:47:04   

罗玖

(广西来宾国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广西来宾)

摘要:甘蔗全生育期都有虫害发生,严重影响了甘蔗的产量和品质,因此了解甘蔗全生育期所有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发生条件,做好分析提出甘蔗全生育期虫害的防治技术为农业生产服务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甘蔗全生育期虫害;虫害的发生条件;防治技术

甘蔗为禾本科甘蔗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具有喜温、喜光、需水量大等特点,对土壤具有广泛适应性。甘蔗富含糖分,蔗糖含量达11.68%~16.50%,并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脂肪以及钙、铁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其汁液是糖和糖蜜的主要来源。

甘蔗的适应性强,近年来广西甘蔗的产量都稳定在全国产量的60%以上,年广西的甘蔗种植面积.8千公顷,产量.47万吨,占全国甘蔗总产量的68.56%。甘蔗还是一种高产的生物能源作物,当前世界能源紧张,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等石化能源十分短缺,对于石油能源缺乏或靠进口原油的国家纷纷寻找新能源或取代能源。而甘蔗是高光效碳四作物,生物产量高,含糖高,不但可制糖还可直接生产酒精,而酒精可与汽油混合配制成一种混合的乙醇汽油燃料,对能源短缺的国家是一种有效补充,目前像巴西等盛产甘蔗而石油短缺的国家已将发酵酒精作为一种新能源开发利用并全国推广,可见甘蔗酒精是一种源源不断的生物能源,应用于汽车燃料不会产生污染,被称为绿色汽油,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重要能源作物之一的甘蔗生产将更加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发展潜力巨大。而甘蔗生产时间周期长,虫害在整个生育期都有以生,如何做好虫害防治,是提高甘蔗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1、甘蔗主要虫害的习性及发生条件

1.1二点螟

二点螟在广西一年可发生5-6代,完成一个世代的发育约需要45天,存在世代重叠现象,可以蛹或末龄幼虫越冬,广西第一代二点螟多发生在3月下旬,最适温度24-28度,湿度60%,卵块产,初孵幼虫会附着于卵块的叶片上来回爬行,之后吐丝下垂,借风力飘拂分散到其它甘蔗植株上,然后从甘蔗的叶鞘间隙处侵入到蔗茎,二龄开始逐渐分散蛀入蔗苗,有转株为害的习性,二点螟主要在甘蔗生长的苗期阶段为害,特别是在分蘖前或分蘖初期,容易造成缺株,严重的可能造成缺苗断垄,在甘蔗生长的中后期受害损失较小。

1.2条螟

条螟在广西一年内可发生4-5代,完成一个世代的发育约需要68天,存在世代重叠现象,可以蛹或末龄幼虫越冬,广西第一代条螟多发生在3月下旬,最适温度24-28度,湿度60%,卵块产,初孵幼虫有在心叶处聚集为害的习性,一般2-3天后,受到为害的心叶会伸展开,此时可以看到一层不规则的透明“花叶”状为害症状,当幼虫进入3龄以后开始转移到蔗茎内为害,通常情况下会出现多头幼虫同时为害1株甘蔗的现象,幼虫钻蛀孔附近会有大量排泄物排出,在甘蔗伸长期条螟的蛀孔较大,蛀道内外都有大量虫粪,蛀孔的的四周呈枯黄色,蛀茎隧道常有分支和跨节的现象,被害茎节会收缩变细变短,极易被风折断形成断尾蔗。

1.3黄螟

黄螟在广西一年内可发生5-6代,完成一个世代的发育约需要45天,存在世代重叠现象,可以蛹或末龄幼虫越冬,广西第一代条螟多发生在3月上旬,最适温度18-24度,湿度80%,卵散产,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对其生长发育不利,因此黄螟多发生在比较潮湿的甘蔗种植区,刚孵化的幼虫就可以潜入叶鞘间隙,在芽或根等较嫩的部位蛀入为害,在甘蔗苗期及分蘖期幼虫多处于甘蔗根部泥面以下部位蛀入,被为害部位易形成弯曲的蛀道,因对湿度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广西只是部分地区严重发生,在水田种植的果蔗发生较多。

1.4大螟

大螟在广西一年内可发生4-5代,完成一个世代的发育约需要60天,存在世代重叠现象,多以末龄幼虫越冬,广西第一代条螟多发生在3月上旬,最适温度18-24度,湿度80%,卵散产,初孵幼虫多群集在叶鞘内侧取食表皮组织为害,2-3龄后分散蛀茎,由于成虫喜于田边产卵,所以常出现边行受害较重的现象,一只幼虫能转株为害4-5株,蛀孔较大,并有大量虫粪排出孔外,老熟后在叶鞘或茎内化蛹。

目前广西发生的螟害主要以二点螟和条螟比例较高,大螟和黄螟只在部分区域及季节性发生,特别要做好甘蔗苗期及分蘖期的虫害防治,保证亩有效茎数是产量形成的关键。

表1来宾市兴宾区年不同时期甘蔗螟虫的为害调查表

表2来宾市兴宾区不同时期甘蔗螟虫所占比例

1.5甘蔗蓟马

甘蔗蓟马在广西一年可以发生10多代,春暖后开始发生,5-6月进入盛发期,秋后气温及湿度下降虫口开始锐减,该虫口10多天就可以完成一代,世代重叠。

1.6甘蔗绵蚜虫

绵蚜可孤雌生殖,有群集于蔗叶背面取食和繁殖的习性。各代历期随季节的变更而不同,适温在20-30℃,相对湿度在70-90%,无翅若虫历期约13.5-18天,若平均连续超出30℃,绝对高温达40℃以上,有滞育现象,若虫期延长数天。一般有翅若虫比无翅若虫的历期长。有翅成虫飞翔能力强,寿命仅7-10天,平均产仔14-15头。绵蚜世代重叠,在广西一年可发生20世代。有翅型一般发生于9月底至第二年6月。无翅型则整年发生,有三次迁飞盛期:第一次于6月,主要由越冬虫源繁殖起来的有翅成虫向大田迁飞扩散;第二次于8-9月的田间扩散;第三次于11月,由成熟的蔗株迁飞到越冬场所或秋植蔗田。末期在11月后,气温下降,甘蔗趋于成熟,蚜虫繁殖慢,则迁飞到秋植及其它越冬场所产仔,呈翌年发生的虫源。

甘蔗虫害随着种植区域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虫子的发育历期也不同,甘蔗虫害发生及危害率也存在差异,所以做好当地虫子的发育历期调查对虫害测报及防治有重要意义。

2防治技术

2.1传统的防治技术

目前广西甘蔗区农户主要通过施用药肥防治甘蔗虫害,主要的配方有12%噻虫嗪,0.2%噻虫胺,0.5%杀虫单·噻虫胺,0.2%杀虫单·噻虫嗪,0.16%氯虫苯甲酰胺·噻虫胺,0.08%噻虫嗪,0.1%吡虫啉等,但药肥的药效发挥受时间、湿度影响大,需要经作物吸收传导到作物各生长点后才能有效发挥药剂的作用,而且药效期一般是3-6个月,如果按只施药肥的生产管护方式甘蔗生长的前期及后期普遍有不同程度的虫害发生。部分没有施用药肥的农户通过喷施农药进行防治,主要使用的配方有32%阿维菌素·毒死蜱+29%杀虫双,30%氯虫苯甲酰胺+50%吡蚜酮,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20%三唑磷+杀虫双+70%啶虫咪,由于喷雾防治药剂受到光、气、雨水的影响药效期普遍较短,导致传统的防治技术上甘蔗虫害发生较重,为害率高,对甘蔗产量影响大。

2.2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首先加强田间管理,整地时要进行深耕深犁,适时补苗,剥除蔗叶促进蔗行通风透光,及时清洁蔗田,收获时低砍留茬,清除田间蔗叶及田边杂草,减少越冬虫源。其次实行间、套作或轮作。再次选育健康种苗,选好健壮无病虫害的蔗茎作为种茎进行种植,合理密植(大茎品种亩有效苗数-,中茎品种亩有效苗数-,小茎品种亩有效苗数-)。2月天气回暖宿根蔗要及时破垄松蔸,晒茎3-5天后破坏虫子的越冬场所及促进蔗茎基部芽发芽率。

物理防治:推广使用灯光诱杀技术,主要是采用黑光灯和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虫害,区域投放量充足可有效降低螟害率10%左右。

加强检疫:引用时不在病虫害高发区引种,调运前做好种茎病虫害检疫,以控制本地没有的新生物种虫害入侵、传播与蔓延。

生物防治:开展寄生蜂、捕食性天敌(释放古巴蝇、螟黄足盘绒茧蜂、捕食性红蚂蚁等)、性信息素、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技术防治虫害,可有效降低农药施用量,提高环境保护率。

化学防治:推广喷雾+药肥相结合的化学防治,首先用机械进行深耕开行,其次选用健壮种茎双行品字型摆种后用29%杀虫双克+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4克兑水20公斤对摆好的种茎进行喷雾,通过杀虫双杀灭虫卵,通过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的内吸传导保护蔗茎在未长根吸收药肥前生长出来的蔗苗不受虫害,再次亩撒施0.5%杀单·噻虫胺25公斤进行培土种植。5月份甘蔗大培土时亩再撒施0.5%杀单·噻虫胺公斤培土。

宿根蔗在结合破垄松蔸时用29%杀虫双克+32%阿维·毒死蜱50克兑水20公斤定向蔗蔸基部喷雾,杀灭越冬虫卵及蔗蔸附近虫子,药液通过蔗茎吸收后减少宿根蔗苗期蔗苗被虫子为害率,撒施0.5%杀单·噻虫胺25公斤后回土,5月份甘蔗大培土时亩再撒施0.5%杀单·噻虫胺公斤培土。

通过年的实验,综合防治所采取的措施在新植蔗和宿根蔗上都能有效控制虫害,特别通过地下施用缓释药肥延长了甘蔗对药物的吸收时间从而达到长期防治虫害的目标,最终检测出株为害率小于10%,防虫率达到90%以上的优良防治效果。

表3虫害率调查表年(每调查小区平方米)

结论:

甘蔗作为能源作物,发展空间大,要做好甘蔗虫害防治必需多方联动,首先做好引种检疫;其次做好种植区除草及灯光诱杀等措施降低本地虫源的物理防治;再次做好蔗区虫害测报并依据测报开展统防统治;最后是适时喷药+施用药肥相结合;多管理齐下最终实现虫害率最低,甘蔗增产的目标。

参考文献:

李代峰。广西甘蔗种植现状和发展对策。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罗玖(-)本科,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广西农作物栽培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8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