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蚜虫 >> 蚜虫的形状 >> 孩子性格需要去室外培养,父母的教育方
带孩子们到室外去活动,能陶冶孩子的性格,培养孩子美好的情感。
在平时,会跑会跳的孩子爱往外跑,不会走路的婴儿也喜欢成人抱了到室外去玩。有的父母不放心孩子到外面去玩:怕孩子出去会闯祸,怕孩子调皮,把衣服弄脏。
又怕欧风受寒,引起伤风感冒,或是身体搞累了,等等。他们总喜欢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其实父母越不让孩子出去玩,孩子就越想往外跑,常常乘大人不注意,就溜出去了。家长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是不明智的做法。
孩子喜欢到户外或野外去玩,是一种正常的、良好的兴趣。因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久,他们知识贫乏,对各种社会和自然现象,都抱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大自然正是满足这种需要,让父母对孩子进行知识教育和智力训练的最好场所。如果父母能在百忙中抽出一点时间,带孩子出去走走,带他们到街上、公园、博物馆等场所开开眼界,或者到郊外去玩玩,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知识增长都是有益的。
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师,也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定期带孩子们到户外、公园、郊外去游玩、参观,让孩子们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学到丰富的动植物、天文、地理等各种自然常识。父母带孩子到郊区田野散步,孩子会显得特别高兴。
这个时候,也是孩子思维最活跃,提问最多的时候。比如“石头上为什么不长草呀?”“天为什么像一只大碗呀?“我身上怎么没有毛,不像燕子那样会飞呀?”“田里的标花枝怎么会结出蛋白的榴花的呀?”
三岁的小孩,往往把大人问得一时答不出来。
最有趣的是他们观察小昆虫或其他小动物的活动。有一次,一个孩子走到一棵小柳树旁,瞪着大眼睛呆呆地看着,喊他也不动。原来他在观察树上的蚂蚁吃蚜虫呢?
孩子看见妈妈走过来,便指着一只蚂蚁问:“妈妈,你看,它在干什么?”这时,只见一只蚂蚁不断地在蚜虫间串来串去。
每到一只蚜虫边,就用两条前腿摸一下蚜虫的肚子。那蚜虫立刻把肚子抬起来,拉出一粒闪亮的水珠。黑蚂蚁马上去吃起来。吃完后,又去摸另外的蚜虫。
这时,每只蚂蚁都在做这样的工作。妈妈告诉孩子,这是蚂蚁在吃蚜虫拉出来的糖水。在回家的路上,妈妈又给孩子讲了蚂蚁怎样帮助蚜虫在蚁窝里度过严冬。
春天,又把它们搬到草木上去繁殖。孩子听得很感兴趣,一个劲地问:“蚜虫是不是蚂蚁养的猪?”这说明,孩子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加上听了妈妈的讲解,开始对蚂蚁和蚜虫的共生关系得到了初步的理解。
有时,孩子从路旁采一枝野花。妈妈就告诉他,这是花托,这是花瓣,这是花蕊;开了的是花,没开的叫蓓蕾。他拔一棵草,妈妈就会告诉他,这是根,这是茎,这是叶子。
一边讲,一边在地上写出相应的字来教他。孩子由于兴趣很浓,学得快,记得牢。过了几个月再问,还能认出来。又如,妈妈又结合看到的事物,即景说一句或一个算式教他念。
如:“鸭子从河边游过来啦。1只鸭子+3只鸭子=4只鸭子。”慢慢地,孩子学了不少字,懂得了许多常识。
最可贵的,是孩子逐渐养成了一种热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经常带孩子到自然界去走走,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而且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培养孩子对活动和变化着的事物的观察力和思考、理解力,也能陶冶孩子的性格,培养孩子美好的情感。
作父母的,当教师的,要珍视孩子爱到野外活动的特点,因势利导,加强教育。父母要了解孩子平时对哪些活动感兴趣,有什么爱好,以便因势利导,为他们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在活动中长知识、长经验,发展智力,培养性格,学会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