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蚜虫 >> 蚜虫的习性 >> 辣椒病毒病和辣椒白粉病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辣椒病毒病
症状识别:常见的辣椒病毒病有花叶、黄化、坏死和畸形四种症状。花叶:分为轻型花叶和重型花叶两种类型。轻型花叶初现明脉轻微褪绿、半透明或呈现浓淡绿相间的斑驳,植株不出现明显畸形或矮化,不落叶;重型花叶除表现褪绿斑驳外,叶面凹凸不平,叶脉皱缩畸形或形成线形叶,生长缓慢,果实小而畸形,植株严重矮化。黄化:病叶明显变黄,出现落叶现象。坏死:病株部分组织变褐坏死,表现为条斑、顶枯、坏死斑驳及黄褐色环斑等。畸形:嫩叶细长如蕨叶状,病株矮小,易落花,分枝多,呈丛枝状。一般一种症状只发生在一株辣椒上,但也有几种症状同时发生的情况。
发病规律:辣椒病毒病是由多种毒源引起的病毒病害,主要为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X病毒等,我国目前已发现7种毒源。其中,黄瓜花叶病毒(CMV)为最主要毒源,可导致辣椒系统花叶、畸形、蕨叶、矮化、叶片枯斑或茎部条斑。烟草花叶病毒(TMV)是第二位的毒源,主要在前期危害,常引起急性坏死枯斑、落叶,以后心叶呈系统花叶,或叶脉坏死、顶梢坏死等症状。借昆虫传播的病毒主要是黄瓜花叶病毒,其发生与蚜虫,主要是桃蚜的发生情况关系密切。虫传病毒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高温干旱的天气,不仅可促进蚜虫传毒,还会降低寄主的抗病性,病害发生重。烟草花叶病毒靠接触及伤口传播,通过土壤和种子、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传播。此外,不同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一般辣椒较甜椒抗病,尖椒较灯笼椒抗病。一般露地栽培发病要高于保护地栽培。辣椒苗期不抗病,发病越重,对产量影响越大。栽培方式对发病也有显著影响,与茄科作物连作发病重。栽培密度与发病也有关,密度过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注意轮作换茬。注意和茄科作物、黄瓜、烟草的隔离,减少土壤毒源和作物间的交叉感染。2)选用抗、耐病品种。3)种子处理:培育无病壮苗。种子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30分钟,清水洗净催芽播种。无病土育苗,严格防蚜虫。4)加强肥水管理。采用配方施肥,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生长中、后期叶面喷施0.1%硫酸锌+0.2%磷酸二氢钾+0.3%尿素+1.5克活力素(每桶),7天一次,连续喷2~3次。5)加强田间管理。管理时,避免人为造成机械损伤,可有效防止烟草花叶病毒等汁液接触传染的病毒。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烧毁,病穴撒石灰。农事操作前手和用具应用肥皂水洗涤。操作过程应先健株后病株,工作中不要吸烟,避免传病。合理控制棚室的温湿度,避免有利于病毒病发生的适宜条件。药剂防治:
锌对控制烟草花叶病毒侵染有明显效果,可于分苗、定植前或花期分别喷洒0.1%~0.2%硫酸锌或与α-萘乙酸混合防治效果更佳。或用NS-83增抗剂倍液或抗毒剂1号~倍液于苗期、定植后和开花盛期喷洒植株,提高植株抗性。发病初期可用0.1%高锰酸钾和0.3%磷酸二氢钾喷洒,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发病时可用7.5%克毒灵水剂倍液、20%病毒A可湿性粉剂倍液、1.5%植病灵乳剂~0倍液、5%菌毒清水剂倍液喷雾。
农业生产中常用农药和施药方法有哪些!
有关蔬菜常用农药的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可参考:34种蔬菜常用杀菌剂的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
有关农业生产上常见的农药施药方法可参考:常用的12大施药方法介绍。
辣椒白粉病
症状识别:辣椒白粉病仅危害叶片,老叶、嫩叶均可染病,一般先从下部老叶开始发病。侵染初期,先在叶片正面出现褪绿小黄点,以后扩大为黄褐色不规则病斑。有时病斑中央有坏死斑点,斑点周围有同心轮纹。病轻时仅下部叶片的背面形成少量白粉,条件合适时,病害发展很快。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均布满白粉,导致全叶变黄、死亡,大量脱落,严重影响产量。
发病规律:辣椒白粉病是由辣椒拟粉孢霉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的越冬场所和越冬状态不明。有人认为,以分生孢子态在宿主杂草上越冬的可能性较大,也有人认为以闭囊壳随病叶在地表越冬。病菌分生孢子在干燥环境中仍具极高萌发率。在田间主要靠气流传播蔓延。病菌分生孢子在10~35℃条件下均可萌发,萌发需在水滴内进行。气温在25~28℃、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0%的稍干燥条件下病害大流行。昼夜温差大时,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发展。保护地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病菌可周年危害。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湘研4号、湘研5号、通椒1号、保加利亚尖椒等品种对白粉病均有一定的抗性。加强栽培管理。对保护地要注意控制温湿度,防止棚室湿度过低、空气干燥。及时清除下部老叶,增强通风透光。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40%福星乳油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倍液、62.25%仙生可湿性粉剂倍液、20%粉锈宁乳油1倍液、50%硫磺悬浮剂倍液、2%农抗或武夷菌素水剂倍液,隔10~15天喷药一次,连续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