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蚜虫 >> 蚜虫生活环境 >> 即将进入5月,农民朋友注意防治小麦穗蚜
小麦想必大家对它都不陌生,它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粮食。小麦,又名麦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疗作用,它所含的蛋白分解酶及多种维生素等成分,可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防治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小麦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病害或者是虫害的情况,其中蚜虫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穗蚜是小麦生产后期的主要害虫,以成虫、若虫群聚在麦穗上吸取小麦汁液,防治不力,会造成小麦严重减产。那么发生了此类的情况的话,我们应该先了解穗蚜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发生原因以及发生时间,并针对这些发生规律来选择适当的防治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形态特征
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有多种,危害小麦穗部的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其形态特征如下:
1.麦长管蚜
无翅孤雌蚜体长3.1mm,宽1.4mm,长卵形,草绿色至橙红色,头部略显灰色,腹侧具灰绿色斑。触角、喙端节、跗节、腹管黑色。尾片色浅。有翅孤雌蚜体长3.0mm,椭圆形,绿色,触角黑色,尾片长圆锥状。
2.麦二叉蚜
无翅孤雌蚜长2.0mm,卵圆形,淡绿色,背中线深绿色,腹管浅绿色,顶端黑色。有翅孤雌蚜体长1.8mm,长卵形,绿色,背中线深绿色。头、胸黑色,腹部色浅。
二、危害症状
小麦穗蚜主要在灌浆期危害穗部,以成虫、若虫吸取植株汁液危害小麦,后期主要集中在小麦穗部危害。被害部位出现黄色小斑点,麦叶逐渐发黄,再加上蚜虫排出的蜜露落在麦叶上,植株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导致千粒重下降,严重时麦穗枯白,穗粒数减少、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小麦蚜虫还能够传播小麦黄矮病,使小麦叶片变黄,植株矮小,影响产量,造成更大的损失。
小麦不同生育期,各种蚜虫在植株上的分布是不同的。小麦扬花以前,麦二叉蚜全部集中在下部叶片背面为害,灌浆初期以后,有90%逐渐上移,其中叶片正、反面各占50%,以后逐渐转向穗部为害。麦长管蚜在小麦抽穗前,在麦株下部为害茎叶,其中60%集中在叶面为害,小麦抽穗后,蚜量剧增,并上移穗部为害,此时穗部蚜量占总蚜的70%~90%。
三、发生因素
1.气候因素
3月上旬温度、3月下旬至4月上旬相对湿度、4月中旬蚜量直接影响穗期麦蚜发生量的大小。若当年3月上旬温度高、3月下旬至4月上旬相对湿度偏低、4月中旬蚜量偏高,则5月上旬穗蚜发生重。其原因与早春气温高,蚜虫迁飞早,同时,小麦返青生长快,给麦蚜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小麦穗期麦蚜发生就重。
2.品种因素
小麦对穗蚜虽有一定的抗性,但品种间差异很大。有些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抗性较差,为穗蚜提供较适宜的活动场所。同一品种因长势不同,蚜虫危害程度亦不相同,叶片发黄、氮素不足的小麦,虽有长翅蚜迁入穗部,但增值速度很慢或根本不增值。氮素水平高、长势旺的小麦,穗蚜增值速率高。
3.天敌因素
麦蚜的天敌种类较多,主要有瓢虫、蚜茧蜂、草蛉、食蚜蝇、食蚜蜘蛛等类群,共50余种;但由于天敌的跟随效应,天敌在自然情况下常在蚜量的高峰之后才大量出现,对当年蚜量常起不到较好的控制作用。另外,由于长期施用广谱性化学农药,施药次数多、浓度高、施药时间把握不当等,防治麦蚜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麦蚜天敌,使天敌控制作用降低。
四、发生时间
麦蚜一般一年发生10~20代。麦二叉蚜以卵越冬,随小麦返青开始在麦田繁殖扩散危害,小麦收获后,在田边杂草上和土缝内过夏,秋播麦苗出土后,又转到麦苗上繁殖危害,秋末产生有性蚜交配产卵后在麦根部越冬。麦长管蚜在我国北方麦区不能越冬,每年由南向北蔓延发生危害。麦长管蚜适应性强,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和植株的各个部位都有发生,前期多栖息于植株中下部叶片,小麦抽穗后则集中转移到穗部为害,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种群。黍缢管蚜每年发生30代左右,以卵在蔷薇科李属木本植物的芽腋和枝条皮缝间越冬。小麦蚜虫在北方地区以麦长管和麦二叉蚜危害为主。5月上旬小麦抽穗后,小麦蚜虫繁殖速度加快,一般年份5月中旬达到危害盛期,盛期可持续半月左右,5月下旬陆续迁出麦田。由于小麦的抽穗早晚不同,麦地所处环境不同,其发生时间和数量也不同。
五、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清除麦田内外杂草。对未进行种子处理的地区或田块,以及黄矮病发生地区,加强田间蚜情调查。早春适时镇压灌水,对减轻麦蚜早期危害具有一定的作用。增施有机肥和追施速效肥,可促进麦株生长健壮,增强小麦抗蚜能力。
2.物理防治
黄板诱杀技术是利用蚜虫成虫的趋黄性,通过在黄板上涂胶等方法,粘引有翅蚜以达到杀死蚜虫成虫,减少田间虫口基数和落卵量而减轻为害的目的。在小麦齐穗初期(4月上旬),在田间插规格为24cm×20cm的黄色粘板,每亩插30片,高于小麦15cm,根据落虫情况更换黄板,一般为每7d更换一次。在穗蚜进入始盛期后停止使用。
3.生物防治
在小麦蚜虫发生始盛期,瓢蚜比在1∶以上时,在田间把放有1~2龄商品化的异色瓢虫的口杯打开,把杯中的异色瓢虫幼虫均匀地放在小麦上,留存在口杯上的瓢虫同时抖落在小麦上,每亩释放头。大发生年如果蚜虫繁殖过快,防效降低时,应及时补防或喷施高效环保低毒农药挽回损失,但原则上少用或不用对异色瓢虫有毒害作用的杀虫剂。
4.化学防治
喷药时期应掌握在小麦扬花时,麦蚜数量急剧上升期.扬花期防治增产效果优于灌装期防治,应提倡早治,当田间百穗蚜量达头时,应迅速开展防治。可亩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毫升加水50公斤,常规喷雾;或用2.5%功夫乳油20毫升加水50公斤,喷雾,均能达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