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成熟的季节,是刘连昌最忙碌也最快乐的时光。冯文超摄
刘连昌,安徽人,五十多岁,是格尔木河西农场的一个枸杞种植户。由于长年累月在枸杞地里劳作的原因吧,他脸上被晒得黑黢黢的,但他也从不戴帽子遮挡一下,就那样习惯地沐浴在这高原火热的阳光下。平时憨厚地一笑,才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他原本是格尔木一家工厂的工人,下岗后开始自谋生路,那段时间过得很艰难,也曾痛苦彷徨过,但很快就振作起来,他觉得只要踏踏实实做人做事,自然会有回报。他搞过承包,推销过润滑油,由于能吃苦,再加上为人厚道,有诚信,很多人愿意和他打交道,生意还过得去,虽然辛苦些,但每年也能挣个十万八万的。按理说,这也是中等生活水平了,该满足了。格尔木的河西农场盛产枸杞,他去了一次后,就迷上了这种绿叶红果的植物,下决定改行种枸杞。抛开已经趟得很顺的活路,去当种植户,有风险。好多人劝他,他不听,有股认准就干的韧劲,果断地承包了一百多亩盐碱地,买来种苗,种上了红枸杞和黑枸杞,从这以后就成天泡在枸杞田里,又参加培训,翻看资料,一副痴痴迷迷的农学家神态。在这片广袤的盐碱地里,看枸杞苗长起来了,结了红果黑果,听飞来飞去的雀子啼叫,原本是农民的他,觉得又回归土地了,心里很踏实。这一晃,他种植枸杞已经有不少年了,成了地地道道的枸杞种植户。他种出的枸杞个大,颜色好,糖分足,口感好,无农药残留,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跟他一接触,我就留心,觉得老刘的枸杞果这样好,肯定有什么经验。
他在枸杞田里给我一桩桩地讲解着,说以往种枸杞浇水时都是漫浇,水泵一开,引来的渠水哗啦啦自由淌进盐碱地里,这样很省事,但其实既费水又浇不好。有一次,一个种植户夜里浇水,就这样漫浇,由于太劳累,在水泵房里睡着了,结果是柴油散发的二氧化碳使他窒息了,医院最后也没有抢救过来。这个惨痛教训,促使老刘思考,觉得那样的古老种植方式必须改一下了,应该搞先进的滴灌。但有些人害怕花钱,老刘不这样想,他说:“就这样靠天吃饭,枸杞也结不好。其实你算算账,科技种田,会受益无穷的。”
是的,看老刘的枸杞田,就能知道新科技的运用了,地垄里爬满了一条条滴灌的黑皮管子,而且还安装了能转动的监控探头,高高地立在田里,居高临下,转动着脑袋,把整个枸杞从发叶、开花、结果这一系列生长过程给用户播放,让他们随时观看,了解枸杞的生长实情,以便放心购买。
90后的女儿更时尚,给他出主意,说,爸爸,你搞直播呀,这样宣传枸杞更好,还有人打赏呢!他咧嘴,露出洁白牙齿,笑道,直播的都是你们年轻漂亮女孩。我这老头子还不把人吓跑,我还是老老实实种地,收的果子让人家放心吃。大女儿从财经大学毕业后,原本在成都找了一份收入很高的工作,想接父母过去,按理说老刘可以享享福了,但他不想离开枸杞地,觉得这里边有乐趣,女儿没办法,也辞了职回到格尔木,开了家网店,帮着爸爸销售这个“杞林牌”和“苟祈牌”枸杞。
这些年,青海的枸杞业也蓬勃发展起来,黑枸杞曾一度被炒到很高的价,被称作“黑金”。枸杞市场也有很多乱象,等级繁多,鱼龙混杂,有人以次充好,还有人为了颜色好,保存时间长,往往用一些违禁的药物,坑害消费者。老刘坚持自己种出的果子是绿色食品,他不愿为多挣点钱去坑人,做昧良心的事。
今年以来,格尔木的雨水格外多,全球性气候转暖,高原的气候也是在一年年变化。老刘很忧心,枸杞生长在盐碱地里,最喜欢日照,这里临近昆仑山群峰,高原日照长,紫外线极强,这些都是枸杞喜欢的环境,结得果大,糖分也高。如果雨水一多,日照少,枸杞挂果也就少得多。比如今年,他的枸杞地挂果就不如去年多。
这事叫老刘吃饭走路都在琢磨,怎么办呢?还是得从科学种田上想办法,他购买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参加科技讲座,请科技人员辅导。解决雨水多,枸杞挂果少的办法找到了。老刘兴致勃勃地对我讲,在每个枸杞棵上先挂蓝灯泡,晚上点亮对枸杞分叶开花起光照作用。挂果时,再换上红灯泡,促进果实长得大。当然,这样的投资,对于他的一百多亩地,又得是很大一笔钱。有的种植户不愿意这样投入,收多收少靠老天。老刘觉得这样不但收成少,结得果子也不行。他信心满满地对我说,明年你再来我地里看看,肯定不一样。他要带头做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要把这螃蟹吃香。
另外,枸杞地里的虫害也是大问题,特别是蚜虫,俗称“腻虫”的,喜欢密密吸食枸杞果实。虫害厉害时,枸杞棵变得油光光,手抓上黏黏糊糊的,那都是枸杞淌出的糖汁,而黑压压的腻虫附在上边,叫人看了作呕心疼,雇来的外地摘果的女工们,遇到虫多的枸杞棵,都腻歪,躲到一边不想摘,还有些种植户遇到这种情况,就使用违禁农药,但这样会对枸杞果实造成药物残留。老刘在动脑子,想办法,经过反复试验,他做成一种生物植物保护剂,用来治蚜虫却不伤果,效果良好。在今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举办的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中,他登台介绍这个药物,为了证明它对人体没有伤害,竟然把这个保护剂当众倒满一纸杯,众目睽睽之下,仰起脖子,一下子喝下了少半杯,引起台下的轰动,人们叽叽喳喳的议论、热烈地鼓掌。我听了这事,问老刘,真的没一点毒吗?老刘讲,毒是微毒,专门杀蚜虫,但对人体伤害不大。为这事妻子埋怨他,说他二杆子。老刘说,我是真心让大家知道,我不是在吹牛。由此可见老刘的真诚厚道。现在,老刘正信心满满地在为这个生物植物保护剂申请专利。
除了科技种田,老刘也土洋结合,收集肥料,这戈壁滩上放羊的多,老刘地收集了大量的羊粪,堆在地边发酵,这是给枸杞增加热量的肥料。他知道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就引进一些,告诉采摘工们注意枸杞棵下的土包,那是瓢虫的家,注意别碰了。
老刘做人做事认真厚道,对同行枸杞种植户,也很乐意伸出援手,比如他正忙碌地抢收枸杞果,但如果有人打来电话,或是请教问题,或是其他什么事,老刘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蹲下来,耐心细致给人家讲解,甚至到了“搅沫沫”的地步,说了一遍又一遍,生怕人家没听懂。妻子埋怨,说他分不清里外忙闲,他睁大眼睛,很诚挚地解释说,人家是相信你,才会找你的。
老刘做包工时有一个朋友,后来因各种原因穷困潦倒了,来找老刘诉苦,老刘叹口气,大度地拨了二十亩地给他,可他没给老刘一分钱。白白让出这些田,家里人埋怨。老刘回答说,对方当初也帮助过我啊!他告诫这个朋友,要实实在在地种枸杞,就会得到好的回报,不能干些投机取巧的事,他把自己的经验,无偿地传授给对方。谁知后来事情又有了变化,这个朋友和妻子离婚了,独自远走他乡。有人劝老刘收回这几十亩地,可老刘一问,才知道这地被留给朋友妻子了。老刘想想,一个离婚的女人家不容易,又没经济来源,就让她种吧!这事让老刘博得了别人的敬佩。
枸杞果收过后,不少人都是天然晾晒,看着戈壁滩上晒着的一块块、一片片红漾漾的枸杞果,那种丰收的喜悦令人振奋。但这样晾,时间会长,如果送进烘干炉用机器烘干,时间短,可是要花一笔费用,所以有的种植户就天然晾晒。老刘也天然晾过,但他很快就发现问题,一个是赶上落雨天气,枸杞干得慢,而且造成果粒颜色发黑,并有粘连情况,如果运到外地,时间一长,影响质量。另外,天黑时,野兔、老鼠都来偷吃,麻雀也来啄食,这些都影响果粒卫生。花点钱就花点钱,这样能保证果子好,对得起消费者。他果断把枸杞送进烘干机烘干,虽然花点烘干费,但时间短,果儿爽净,看着舒服。
眼看老刘家里的仓库又一袋袋堆满干枸杞,弥漫着一股很受用的甜甜的味道,叫人心里很舒畅。老刘还在认真地把最后一道关,吃完晚饭,他一家人又到仓库选果,把果蒂一点点摘掉,一颗一颗选出来,看着那烘干的、一颗一颗又大又红、干干净净的枸杞,翻动时哗啦啦的声音,听着很惬意,老刘在灯下掂着一把枸杞,眯着眼细瞧,额头滚动着汗珠的认真模样,让我想起了那句经典的话: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答案找到了。
作者:冯文超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