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

小麦苗怎么变成了蚜虫的游乐场虽远必诛

发布时间:2022/9/24 16:44:25   

九州司农

多年专注于作物栽培和植保技术研究,图文原创,剽窃必究!

今日中午,我接到南阳朋友的电话,称闲着无聊便去自家麦田闲逛,由于播种时下种量偏大,整体密度过高,现在长得密不透风。他想看得更加仔细,就蹲下顺垄扒开了麦苗。却瞬间惊呆了!

看下面图片:

苗蚜的游乐场

刺不刺激!惊不惊吓!

下部叶片整体发黄或者呈黄绿色,茎基部茎秆上密密麻麻爬满了蚜虫,通体呈黑色;虫口密度大的部位,叶片上也都是。一株小麦完全变成了蚜虫的“游乐场”!

因为在小麦苗期发生,我们称之为“苗蚜”,而一喷三防时期的蚜虫,发生在穗部,我们称为“穗蚜”。可不要混淆了呀!

麦苗密度过大

可不要小看了这些蚜虫,小小苗蚜,危害颇大!

古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今有“大好麦田,毁于蚜虫”,且听我给大伙分析它对小麦的危害。

小麦田苗期蚜虫的危害

暂且分为两个主要方面来论述吧,这样子更浅显易懂。

第一个方面:造成小麦长势缓慢,影响下个月的孕穗。

蚜虫的口器(嘴)是刺吸式口器(像医用注射器),可以把它的口针刺入叶片细胞,吸取里面的汁液。凡是被蚜虫叮过的地方,都会褪绿发黄。整株小麦生长缓慢,会出现各种发育不良的症状。

3月10号小麦已经孕育出小穗

换而言之,根系辛辛苦苦吸收的养分,却被蚜虫这些给“盗走了”,相当地令人气愤啊!

更大的影响还在后面呢!大概3月10号左右的时间,小麦处于拔一节和拔二节期间,已经开始孕育出幼穗,正是需要大量养分的时候。在这个节骨眼上,营养白白地流失掉,麦穗还怎么发育?简单地说吧,苗蚜的严重发生,直接导致了小麦穗子粒数的减少,瘪粒的增加。

结果呢?减产呗!

第二个方面:造成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生

黄花叶病毒病是近几年在河南省驻马店、南阳等地发生较为普遍的年后病害,作为一种病毒病,现已引起相关植保部门以及农民的高度重视。

远望小麦黄花叶病毒病近观小麦黄花叶病毒病

表现症状:叶片褪绿明显,发黄部位呈条纹状,斑驳相间,远远望去:花叶!这便是该病害名字的由来。

谁传播的?苗蚜么?

没错,就是它!

其实白粉虱也可传播此病毒。不过现在温度低,都没露头,还在其他地方老老实实地躲着呢。

大家想象一下:由于今年是暖度,大部分麦苗都有些旺长,这个时候基本盖住了麦垄,叶片与叶片相互摞在一起、叠加在一起,等于给蚜虫来回觅食、串门提供了便利桥梁。原本健康正常的小麦,一不小心迎来了一只携带着病毒的苗蚜,被它一口叮下去,倒霉!也被染上了黄花叶病毒病!

苗蚜要不要防除呢?

必须防除!无条件地防除!

既减产又传病,坚决不能让这玩意活着!

话说回来,既然咱们要防除,就要全面地、系统地用综合方案去防除。杀虫+防病+补肥,三位一体地进行,如果有纹枯病发生,还要加入杀菌剂完善方案。

嗖嗖嗖!九州司农来也!请看今天给出的方案吧!

建议方案:70%吡虫啉5g/噻虫嗪15g+甾烯醇/氨基寡糖素/链蛋白+纯天然海藻液/中微量元素叶面肥进行综合防治。这个方案我是参考了医学上对病毒病的防治——保护易感人群(小麦),消灭传染源(苗蚜)而设计的,希望对大家的农业生产有实际参考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6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