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蚜虫 >> 蚜虫的繁衍 >> 防治小麦粘虫和蚜虫的方法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南北方种植都比较广泛,但是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发生各种病虫害,其中小麦粘虫和蚜虫是小麦普遍发生的两种虫害,一旦发病,就会对小麦造成严重危害,使小麦的产量下降,给农民朋友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那么在小麦的生产过程中应该如何防治这两种虫害呢?
今天小平就来说说小麦粘虫和蚜虫的发病规律、田间诊断、发病原因以及预防措施,以供农民朋友们参考
一.小麦粘虫
小麦粘虫,俗名五彩虫、麦蚕等。这种害虫不但为害小麦,在水稻,玉米等禾本科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植物上也会发病。小麦粘虫一单发生,就会造成小麦10%~15%的减产,严重的能减产到40%以上。
1.小麦粘虫的发病规律
小麦粘虫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一般在2~3月开始发病,成白天躲藏在作物和杂草丛中,傍晚飞出取食、交配、产卵危害。多在小麦中下部枯黄叶尖、叶鞘内产卵。幼虫多在夜晚活动,喜食禾本科作物和杂草,5~6龄为暴食阶段,有受惊假死和潜入土中的习性,不耐高温和低湿,气温19~25℃,相对湿度50%~80%最适宜,高温高湿、禾本科植物发生严重,沿江、河、湖泊及低洼田发生重。
2.小麦粘虫的田间诊断
(1)该虫的幼虫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一般在夜间吸食叶片汁液,小幼虫通常栖息在麦株的心叶及中下部茎叶丛中等隐蔽处啃食叶肉,
(2)1~2龄幼虫食量小,主要啃食叶肉,在叶部形成半透明的小斑点。
(3)3~4龄后从叶缘开始肯食,把叶缘肯成锯齿状。
(4)5~6龄时对叶片危害较重,啃食的仅剩下粗叶脉,大量发生时将叶片全部吃完,还可咬断麦穗,造成小麦严重减产。一块田麦株叶片被吃光后,会接着危害其它麦田。
3.小麦粘虫的发病原因
(1)品种选择不当:选择了抗病虫能力差的品种。
(2)气候条件适宜:浇水太多,或者多雨天气,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就会造成小麦粘虫的大量发生。
(3).田间管理不当:农民在种植小麦的时候为了追求产量,大量的使用化肥,使小麦长势旺盛,密度比较大,非常利于成虫繁育。
(4).该区是小麦粘虫迁移的毕竟之路:小麦粘虫在迁飞的过程中,粘虫就会在必经之路上的麦田里停留,进行危害。
(5).蜜源充足:由于在很多地区都是小麦田和油菜田相邻,每年的3~4月份正是油菜花开的季节,成虫就会迁移到油菜上,吸取蜜源为它的产卵提供了条件。
(6).天敌减少:在近些年农业生产中,大量的使用农药,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灭了害虫的天敌,黏虫的天敌减少了,小麦粘虫就会大肆的发生。
4.小麦粘虫的预防措施
(1).选择抗粘虫的品种:种植小麦首先要选择品种,选择品种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抗病虫能力强的优良品种,这样的品种可以大大降低粘虫的发生几率。
(2).合理施肥:种植小麦的时候要施足底肥,底肥主要以农家肥为主,然后在小麦成长的过程中,要合理地追施化肥和农家肥,一定要控制化肥的用量,如果施用过多会造成小麦徒长,小麦徒长非常有利于成虫产卵。
(3)做好排水工作: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如果雨水较多,要及时的在田里开沟排水,防止田间湿度过大,造成虫害的发生。
(4).除草:在管理小麦田的时候,要把小麦田间和地埂上的杂草都清理干净,破坏粘虫的栖息场所,减少粘虫的发生。
(5)合理使用农药:在种植粮食作物的时候,使用化学农药要合理,不要经常使用一种农药,要多种农药交替使用,这样可以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使用农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尽量使用一些不伤害有益害虫的农药,保护小麦黏虫的天敌,从而抑制小麦粘虫的发生。
(6)物理诱杀:在小麦的生产中,可以用黑光灯诱杀小麦粘虫。
(7)化学药剂防治:可用90%晶体敌百虫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倍液加40%乐果乳油倍液,在幼虫3龄前喷施。每亩喷兑好的药液75kg。
二.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在我们豫南地区称为油虫、腻虫、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开始吸食小麦叶片的汁液,后期危害小麦穗部,造成成秕粒,该虫的排泄物影响小麦进行光合作用,还能传播病毒,导致小麦发生黄矮病和黄叶病,造成小麦的产量下降。该虫不仅危害小麦,还危害其他的禾本科粮食作物以及蔬菜。
1.小麦蚜虫的发病规律
小麦出苗以后,小麦蚜虫便开始迁入到麦田定居、繁殖,为害小麦并传播病毒。小麦苗期温度较低,不适应小麦蚜虫的生长繁殖,小麦蚜虫数量较小,危害相对较轻。来年春天小麦返青以后,随着气温升高及小麦的生长,小麦蚜虫就会大量增加。小麦抽穗期至扬花期,田间小麦蚜虫数量猛增。小麦乳熟期蚜虫会获取大量的小麦乳液,进行大量繁殖,此时小麦蚜虫达到发生高峰。等到小麦种子成熟之后,蚜虫吸食不到汁液,营养缺乏就会大量的迁移。
2.小麦蚜虫的田间诊断
(1)小麦蚜虫危害小麦幼苗的时候,叶片会出现发黄枯萎,生长停止分蘖少,小麦生长不良的现象。
(2)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蚜虫危害小麦植株,叶片发黄,麦粒不饱满,蚜虫危害较重时,麦穗发白,无法孕育麦粒,严重的还会造成小麦整棵死亡。
(3)小麦蚜虫在危害小麦的时候,还会传播病毒使小麦感染上黄矮病和黄叶病,造成小麦叶片发黄,长不高的现象。
3.小麦蚜虫的发病原因
(1).选种不当:如果选择了抗病虫能力差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发生蚜虫的几率就比较大。
(2).小麦连作:如果在一块地上连年种植小麦,或者是禾本科作物,发生蚜虫的病害就会比较严重。
(3).小麦播种过早,施肥过多:种植小麦的时候,如果播种过早在小麦的幼苗期温度较高,或者出现暖冬的现象,再加上大量追肥,小麦苗就会徒长,幼苗比较瘦弱,抗病能力下降,来年春天引发蚜虫危害。
(4).田间湿度大:在小麦的抽穗前后,一般雨水比较多,土壤出现大量积水,气温较高,蚜虫就会大量的爆发。
4.小麦蚜虫的防治措施
(1).选择抗蚜虫品种:种植小麦的时候,首先要选择品种,选择品种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抗蚜虫能力强的品种进行种植,从源头上控制蚜虫的发生几率。
(2).药剂拌种:在种植小麦之前,可以用蚍虫林给小麦拌种,这样可以杀灭小麦上的虫卵和细菌,从而减少病源,降低蚜虫的发病几率。
(3).合理轮作:在种植小麦的时候,不要在同一块地里连年种植小麦,或者是禾本科作物,要把小麦和棉花,油菜等作物进行轮作。在种植小麦之前,要彻底清理大田内的杂草和前茬作物的残枝枯叶,减少病源。
(4).加强苗期管理:种植小麦适量晚播,苗期要加强水肥管理,不要施肥浇水太多,避免小麦徒长。如果遭遇暖冬天气,小麦发生了旺长,就要采取镇压措施,有利于小麦壮苗,提高小麦抗病虫能力,在进入冬季之前要浇灌越冬水。
(5)排水防涝:小麦浇水要适量,不能浇水太多,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要及时的在小麦田地开沟排水,防止土壤积水,降低大田内的湿度,有效的预防小麦蚜虫的爆发。
(6).化学药剂防治:22%噻虫·高氯氟可湿性粉剂对小麦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后7~10d,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可达84.1~94.4%,该农药特效性好,速效性稍差。或每亩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或10%吡虫啉10克、或5%高效氯氰菊酯倍液喷雾防治。
总结:小麦的粘虫和蚜虫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一旦发病,小麦就会严重的减产,给农民朋友们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对这两种虫害的防治非常的迫切,今天小平分析了这两种害虫发病规律、田间诊断、发病原因以及预防措施,仅供农民朋友们参考。要想有效预防这两种虫害的发生,建议到当地的植保部门咨询相关的专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确保小麦高产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