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

病虫害科普丨玉米矮花叶病的危害与防治

发布时间:2022/10/20 14:53:11   
北京治白癜风做好的医院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一、分布与危害

玉米矮花叶病是一种以叶片褪绿、产生绿色斑点、植株矮化为特征的病毒病害,玉米矮花叶病属于蚜虫传播的病毒病,同时也可以经种子传播,在田间蚜虫群体增长迅速的年份,该病害极易大流行,造成严重的生产损失。

在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在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如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海南、广西、四川、重庆、云南等。

玉米矮花叶病具有暴发性、迁移性和间歇性三大特征,病害流行时,若防控不及时,可以导致20%~80%的产量损失,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目前我国除东北地区矮花叶病发生较轻外,各地发生普遍,在华北北部、西北东部春玉米区以及西南一些地区局部发病严重。在一般发生年份,矮花叶病造成减产5%~10%,重发病田,可造成较大的生产损失,甚至绝收。

二、症状

甘蔗花叶病毒引起的玉米矮花叶病典型症状为:幼苗心叶基部细叶脉间出现圆形褪绿斑点,并逐渐扩展至全叶,表现为典型的花叶状;有些品种可表现为叶片上出现叶脉间组织褪绿,呈现黄色条纹症状;苗期发病后,叶色变浅,叶片发脆,植株矮化显著,重病植株不抽雄和结穗,植株早衰枯死;侵染晚的植株,前期生长基本正常,但后期随着田间温度的降低而在叶片上岀现斑驳褪绿,顶叶花叶症状明显,雌穗小,籽粒不饱满。

被白草花叶病毒侵染后,玉米叶片上产生较甘蔗花叶病毒引起的褪绿点更小和更细密的斑点,其他症状与甘蔗花叶病毒侵染的相同。

三、防治技术

1.加强制种田玉米矮花叶病防治,生产无病毒的健康种子

玉米矮花叶病能够通过种子传播,田间蚜虫传病的特点可以在低种传率的基础上造成玉米矮花叶病的大流行。一些地方该病害的突发与种子带毒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制种田中玉米矮花叶病的防控或选择在无病区制种,保证种子健康和不携带病毒。

2.玉米苗期应控制蚜虫,阻断或减少病毒在田间地传播

在玉米苗期,特别是在4~7叶期,适时根据田间蚜虫数量喷施吡虫啉等内吸杀虫剂,降低蚜虫群体数量,减少病害的传播。

3.及时拔除发病幼苗,控制初侵染源

在玉米间苗时,拔除已经表现矮花叶病症状的病苗,减少病害传播中心。

4.选择种植抗矮花叶病的玉米品种

田间调查与抗病性鉴定表明,玉米品种间存在明显的对矮花叶病抗性的差异。在我国具有较好抗性的品种有:浚单20、京科、京科25、浚单18、登海3号、金海5号、滑、中科4号、中科11、鲁单等。还有浚单22、隆平、金海、金海、郑单、蠡玉16、濮单5号、新单22、安玉12、农大、唐抗5号、农大、豫玉22、鲁单50、渝单9号、安森7号、大丰26、强盛51、并单、永玉3号、晋单56等。

5.通过栽培耕作措施,减轻田间发病率,提高玉米抗病性

调节播期,春玉米适时早播,使玉米幼苗尽可能避开蚜虫从小麦田向玉米田迁飞的高峰。在病害常发区,采用地膜覆盖种植方式:由于地膜覆盖,促进了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同时地膜的反光减少了有翅蚜的迁入数量,可明显降低幼苗发病率,推迟病害始发期。

6.药剂防控

种子包衣或浸种:为控制苗期传毒介体蚜虫,可以在种衣剂中增加内吸杀虫剂,对于控制传毒蚜虫数量有作用,对减缓病害的田间流行有较好的效果。

抑制病毒繁殖:当病害发生初期,可喷施NS-83增抗剂、病毒灵、0.3%DHT、病毒威等降低病毒侵染、减轻植株症状。每隔7~10d喷—次,连喷3次,促进植株恢复正常。

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庄稼看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9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