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蚜虫 >> 蚜虫的习性 >> 破解番茄不够吃难题的育种专家走了
家家户户灌制番茄酱备冬,曾是好几代人的记忆。番茄从“不够吃”到如今的“随时吃”,我国著名番茄育种专家郁和平功不可没。上世纪80年代开始,她带队破解病毒、产量等难题,开创了第一次番茄品种变革,让西安番茄享誉全国。记忆中沙甜口感的“软柿子”(又称毛粉),就是她带领科研团队培育出的。本月初,87岁的郁和平去世了,但她40余年的“番茄人生”却早已香溢万家。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
创建新体系培育大棚专用品种全国推广
明万历年间番茄传入中国,上世纪30年代开始大面积种植,成了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蔬菜。直到上世纪80年代,番茄仍是露地生产,一年收一季,并面临病毒侵害、产量不高的局面。蔬菜不够吃是普遍现状,冬天尤其难过,很多家庭都要提前囤萝卜、白菜、灌番茄酱。该如何改变靠天吃菜的局面?
年,郁和平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园艺系果林蔬菜专业,随后40余年一直从事番茄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和新品种推广工作,生前是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西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严谨、热心、友善,热衷于埋头搞科研。
与她同事多年的西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总农艺师邓军均回忆,上世纪80年代以前番茄都是清明前播种,5月份上市;完全靠天吃饭,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塑料工业发展,大棚生产温度高,就可提早蔬菜生产的供应期。”他说,在此契机下,上世纪80年代我国番茄生产从传统的露地生产向保护地(大棚)生产过渡。
“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农业部组织专家去国外进行交流、引进技术。想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摆脱蔬菜不够吃的困境,在各种作物上都想办法。”上世纪80年代,全国七八家单位成立了一个全国番茄攻关小组,要培育出保护地专用品种。在这个番茄品种更新换代的时期,郁和平精准把握住了趋势,提出新品种要抗病毒、耐寒、早熟、丰产。在此期间,郁和平率领的科研团队,利用从国外引进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2nv)番茄材料,先后育成了抗病、早熟、高产的“早丰”“早魁”和“西粉”系列番茄新品种。我国早春保护地生态环境下专用品种体系就此创立,随即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不仅成功解决了国内保护地生产缺乏抗病毒病番茄品种的问题,并且加快推进了我国番茄产业升级换代的进程。
破解病毒危害新路径新品种全国独领风骚
郁和平并没有停下番茄品种培育的脚步。当时番茄种植常遇到病毒的危害,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番茄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邓军均告诉记者,这两种病毒一来,到了中后期喷药都没有用,严重时就会“颗粒无收”。
该如何破解?郁和平选择了一条“物理阻隔”的道路。她考虑到这两种病毒主要是通过蚜虫、白粉虱两种小昆虫来传播病毒的,于是设计并实施将抗病育种、抗虫育种有机结合的技术路线,将番茄抗虫资源的茸毛Wo基因和Tm-2nv基因重组,育成“毛粉”系列新品种。邓军均解释说:“这种番茄的叶子和果实表面会有一层白色的绒毛,两种小虫子爬不上去了,就无法传播了。”
“毛粉”品种的另一个贡献,是没有用国外的技术、自主培育,特别适合在中国种植。这样的一条番茄内在基因抗性、外在物理抗性的结合之路,把番茄品种对病毒的抗性提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国番茄抗病毒、抗逆性育种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新路,被国内同行广泛借鉴。
据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郁和平先后育成的系列番茄新品种,推广到全国各地,累计推广面积多万亩,曾一度占到全国年度番茄种子销售市场70%的份额,创造经济效益20多亿元。由此培育的“西安番茄”品牌,家喻户晓,红遍全国,也促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番茄制种基地在西安临潼应运而生,并培育出一大批在我国种业界举足轻重的著名企业家和有重大影响的行业精英。
如今,番茄品种已经经历了三次变革,方便运输的硬柿子更加普遍,沙甜的软“毛粉”已经少见;番茄育种的机构和企业早已四处开花,但这都是在郁和平引领的第一代番茄品种变革的基础上行进的。
郁和平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和省市政府部门奖励10余项,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年获得西安市政府对有重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奖励10万元的殊荣;担任过省、市人大代表。
如今的番茄已四季供应,人们不会忘记她的“番茄人生”。
来源:西安日报记者陈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