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

小麦赤霉素的发生与防治技术要点

发布时间:2025/3/4 12:02:05   

小麦一生病害较多,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的再提高。在病害中近年在黄淮麦区,发生较为广泛严重的病就是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做好以赤霉病后防治,对实现小麦全面丰产丰收有着重大意义。椐有关部门调查今年田间菌源充足,如果春季气候异常,赤霉病流行的风险性高。为切实做好赤霉病防控工作,夺取小麦丰收,现介绍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

发生规律

赤霉病的发生首先与气候关系最大,发病时最适宜温度为24~28度,相对湿度为80Ⅴ%,尤其是抽穗期至扬花期遭遇多雨阴雨天气,如果气温又比较高,很容易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大发生。另外,与种植地的低佳、土质粘重、排水不畅造成麦由湿度高也会发病。

其次与小麦品种有比较大的关系,小麦不同品种抵抗赤霉病的能力差异比较大,其中短芒或无芒品种抗性最差,最容易感病。

再者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还与地理条件以及越冬菌源数量有关,如南方江淮地区及黄淮南部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越冬菌源多,容易大发生;而北方温度低,雨水少,空气干燥,大发生年份比较少。另外在同一地玉米与小麦连作,多年一个种植模式,玉米秸秆还田,大量带菌秸秆为小麦赤霉病的流行提供大量菌源。

近年随着气候变化,小麦赤霉病发生的趋势,逐渐向北扩展,原来很少发病的淮北地区,近年发病较重。

防治措施

防治小麦赤霉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农业措施与药剂防治相结合。春季防治在讲选用抗病品种、土壤消毒、种子包衣、消灭病原基数等措施,对于今年后小麦来说为时已晚,重点阐述春季以后如何防治的问题。按照上级农业部门防控指导意见,积极落实“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立足预防,适时用药”防治策略,做好以下几点。

1.、适时喷药:小麦出齐穗至扬花初是用药最佳阶段。第一次药喷在扬花初期。如果小麦扬花以后天气变为阴雨连绵,湿度大,时常有大雾天出现,考虑喷第二次药,以防赤霉病大流行,两次用药相隔7~10天。

2、科学用药:选好药剂,用量准确,是保证防治效的前提。

防治小麦赤霉还要考虑防治其它病虫,达到一次用药多种防治效果。主要兼治蚜虫、锈病、白粉病等。重点推荐对赤霉病病害防效好、控毒效果强,且对锈病和白粉病有兼治效果的药剂,如丙硫菌唑、氰烯·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丙唑·戊唑醇等。防治药剂须具有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性好等特性。多菌灵抗药性较高的地区,慎用多菌灵单剂及其复配制剂。

在小麦扬花期,选择在晴天下午,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克,兑水20~30公斤均匀喷雾,就可有效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也可用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20~30毫升,或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克,也可以用40%唑醚·咪鲜胺水乳剂25~3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也可有效控制住赤霉病的发生和蔓延。

为了省事可选购一喷多防套餐药,省去自己配制的麻烦,提高用药的科学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7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