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

子规

发布时间:2022/4/11 9:39:30   

子规在深夜叫了起来,

很是巧妙,并且妩媚。

从谷雨到小满,我所居住的小区,每天清晨,都能听到子规高亢的叫声。

在清少纳言的《枕草子》里,多次提到子规夜啼。

她说,贺茂祭(每年的5月15日)的时候,树木的叶子还不十分繁茂,嫩叶青葱,也没有烟霞遮断澄澈的天空。

五月梅雨的短夜里,子规忽然的醒了。它仿佛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到了,叫声便流畅起来。

“那样的等待着,在深夜叫了起来,很是巧妙,并且妩媚,听着的时候,更是精神恍惚,不晓得怎么样好。”

她为何那么喜欢子规夜啼呢?

壹丨

在中国人的语境中,子规是个很有意思的鸟。

春末夏初,子规时常鸣叫,它的鸣啼,给古代文人带来种种的联想,于是便被有了各种不同的意象。

子规实际上就是杜鹃鸟,又有别名,叫杜宇,这是一只被中国人赋予多重身份的鸟。

为什么叫它子规呢?

主要在于它的叫声。子规的叫声,有如人语“不如归去”,很像是在劝说游子归家。因此,常被诗人借以表现思乡情感,或离愁别恨。

晏几道有首《鹧鸪天》,就是以杜鹃的啼叫声入手,表达自己思乡又无法主宰命运,有家难归的感慨。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子规初啼,已是春暮。那啼声还是艰涩的,清少纳言说它,几乎像是没有。随着春天的离去,子规的啼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

从若无若有、再由弱渐强的啼声,似乎一次次在向人提醒,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

因此,这声声凄厉的鸣啼,也让古代的文人,产生不知春归何处、无法挽回的伤感。南宋才女朱淑真,便从这子规的啼声中,感受到了这种伤感。

在一首《送春》词中,朱淑真这样写道: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朱淑真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嫁俗吏为妻后,词风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

门前柳絮,耳中杜宇,虽然影过无痕,声细若无,但敏感的词人还是看到了、听到了,这是春天离去的提示。但这哪里只是伤春呢?

分明是感伤自己的命运了。才华横溢、纤细敏感的词人,最终还是英年早逝,悒悒抱恨而终。

贰丨

南宋淳熙九年,有一个名叫魏仲恭的人,将朱淑真的残存作品辑录出版,并为之作序。

序中,对朱淑真的词,有一句中肯的评价:“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

朱淑真不但诗词写得好,书画造诣也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这是一位能与李清照齐名的才女。

而清少纳言,也是与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称平安时代“王朝文学三才媛”。

朱淑真与清少纳言,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才气。比如,两人文字都清新婉丽,都善于捕捉琐碎小事的瞬间之美。

在朱淑真眼里,子规鸣啼,是无奈与伤感的(其实在中国人的眼里,子规鸣啼,也大都是离愁别恨)。

而在清少纳言那儿,子规的啼声,却是巧妙的、妩媚的。不仅是子规的啼声,似乎在整本《枕草子》中,都看不到一点消极、悲哀的思想。

实际上,在日本的平安时代,当时的王朝贵族们,也都是沉湎于欣赏飞花落叶的感伤情调。

唯有清少纳言,在描写自然景物和动植物时,采取积极的态度。一切自然景物,在她的笔下,都显示出清丽的色调。

她对生活的感悟,有一种明快之美,与当时较为流行的“物哀”之美相异,开创了新的美学范畴。

“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到了稍微阴沉的薄暮,或是夜里,听那子规细微的鸣声,远远的听着,有时似乎听错似的,几乎像没有,很有意思。“

叁丨

《枕草子》多处说到,子规的夜啼很有意思。世间万物在她眼里,也都是很有意思。

清少纳言自幼熟读《汉书》、《蒙求》、《白氏文集》等汉文著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枕草子》中,我们随处可见中国文化的影子。

杜鹃只是一只寻常的鸟,作为一个日本文人,她却予以特殊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