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蚜虫 >> 蚜虫的繁衍 >> 飞翔在诗歌王国里的子规鸟
石阡县汤山中学胡泉
子规,杜鹃鸟的别名,又名蜀魄、蜀魂、催归。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子规这只鸟儿的精灵,成为历代迁客骚人引发愁情的触媒,作为悲苦愁怨的代表,这种无形无质的情思的表象,在我国璀璨的诗歌星河里成为中国诗歌传统意象之一。它衔着“天地间的愁种子”,一路哀鸣,一路悲歌,飞翔在诗歌的王国里。
子规形象最早出现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曹风·鸤鸠》,其诗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这首诗中的“鸤鸠”便是子规。有关这首诗的主题,有人认为是一首称赞君子的诗,希望现实中的统治者能像君子那样爱民如子,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写淑人君子的爱情,杜鹃化作了爱情的象征之物。无论作为什么样的主题,子规鸟在这里所表达的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情感。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子规鸟通过不同作家之手,在不停的创作中因内心不同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得生成许多以之为基础的意象。
子规在古诗词中的意象生成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理解:
第一,声音,其鸣若曰不如归去。在《宣城见杜鹃花》一诗中,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云:“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啼叫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在子规鸟“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声声啼叫中,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使全诗笼罩在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之中。
第二,身份,亡国的冤屈帝王的化身。据《禽经》引李膺《蜀志》:“望帝称王于蜀,时荆州有一人,化从井中出,名曰鳖灵,于楚身死,尸反泝流上,至汶山之阳,忽复生,乃见望帝,立以为相。鳖灵乃凿巫山,开三峡,降丘宅土,人得陆居,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杜宇鸟,亦云子规鸟。至春则啼,闻之凄恻。”又《太平寰宇记》:“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每春月间,昼夜悲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
第三,行为,啼血化魂。子规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舌尖有红点似血,常夜鸣。由于声音凄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子规泣血的传闻。在诗词创作中,作者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
因此,在诗词中的子规鸟从以上三个不同的角度拓展开来,就出现了以下四种悲情的意境:
一、借子规表达伤春、惜时之情。如:“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宋·苏轼《浣溪沙》)松林间沙路洁净得不沾泥土,潇潇的暮雨声和布谷鸟的啼叫声在回荡。作者虽贬官黄州,但他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乐趣,杜鹃鸟在这里烘托了作者伤春、惜春之情。
二、借子规抒写思乡、怀人之情。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眼前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曲折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与深切同情。
三、借子规倾诉悲苦、哀怨之情。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白居易被贬江州,月夜送客,听到琵琶女被弃的故事,诗人伤感万分,再联系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苦竹绕宅,朝晚听到杜鹃啼血,悲伤无限。
四、借子规抒发亡国之痛、爱国之情。如:“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李煜《临江仙》)在暮春时节,听到子规的叫声,联想到子规又是杜宇的化身,又想到自己本身的遭遇,诗人已预感到亡国,内心悲痛惆怅万分,就借子规这个鲜明的意象来传达亡国之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吟咏子规的句子到处都是。飞翔在诗歌王国里的子规鸟,它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低徊哀鸣,动人愁肠,成为悲情文化的象征。
(本文选自第期《初中生辅导》)
编辑:张银芬省教育厅贵州教育期刊发展有限公司《初中生辅导》编辑部-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