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

9分超简洁科普,孩子自己就能看懂的生物链

发布时间:2025/1/13 13:11:11   
不知道各位父母在教孩子的时候是否有这样的感受:越简单的知识越难讲。天为什么是蓝的?小鸟为什么会飞?1+1为什么等于2?人为什么会死?……很多问题,想要给孩子解释得清楚明白,并让他们真正理解,其实非常难。绘本也是这样,越简单的书越难做。如果把绘本比喻成老师,那些能够把孩子不知道不理解的事情,说得简单清楚,一下就能理解的,就是好老师。今天羽佳要分享的这本《谁吃谁》,就是这样一位“好老师”。本书豆瓣评分高达9分。羽佳曾在上海书展上对它有过一面之缘,当时就颇为惊艳,之后还一直念念不忘。果然,买回来后,孩子反复看了好多天。作为一部科普绘本,《谁吃谁》的内容含量无疑是非常少的,全书只聚焦了一个知识点,那就是“生物链”。但这个看似简单的主题,藏着的是整个大自然的运行秘密。理解了生物链,就从宏观上对这个世界有了一种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去理解生命的循环、自然的平衡,也就容易多了。那么生物链是什么?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这样的:生物链是指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变换和能量转化的链锁关系…………我都没看懂,孩子听了更得云里雾里了。好吧,我们就别瞎费劲了,直接看这本《谁吃谁》,保证孩子马上“秒懂”。(小提示:本书部分图画有些密集,密集恐惧慎入。)以下图文涉及剧透(有删节),加粗字体为绘本原文,其余为解说。图片来自绘本实物拍摄,仅供预览,感兴趣的读者请购买正版。环衬上画了好多好多动物,都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故事开始:花开了,枝繁叶茂。蚜虫吃光了花。瓢虫拐走蚜虫。白鹡鸰叼走瓢虫。狐狸吃掉了白鹡鸰。狼吞下狐狸。狼死了。(因为它太老了。)(至此,这条生物链就讲完了吗?并没有,往下看。)死掉的狼的尸体上爬满了苍蝇。(书里配有简单的解释:苍蝇吃动物腐烂的尸体,还会在上面产卵。)青蛙捕食苍蝇之后,产下很多卵,卵又被鱼吃掉了。翠鸟吃掉鱼,之后产下蛋,蛋又被刺猬吃掉了。猫头鹰吞食刺猬。后来,猫头鹰也死了。(因为它也老了。)……(后面的故事,小朋友自己都可以讲下去了……)最后,花又开了,枝繁叶茂……(新的循环又要开始了。)故事结束。----------------------------全书用了29张对页,呈现了至少3种形式的生物循环。第一种是动物自己参与循环,第二种加入了动物的卵(或蛋)参与循环,第三种加入了动物的粪便参与循环。每页仅用非常少的文字,和没有背景的图画,就将整个主题呈现得非常清晰。已经无需过多解释了,任何人都能理解。这种少而精的方式有个好处,就是会吸引你不断去翻页,进入作者的节奏,一气呵成地读完。在保证大的阅读节奏的基础上,作者还补充了一些小知识点,比如在瓢虫那一页,用小字做了“贴士”:园丁都非常喜欢瓢虫,因为它是植物的好帮手,能阻止害虫破坏植物。在“新的植物长出来了”那一页,小字写的是:动物腐败的尸体不但肥沃了土壤,使植物茂盛地生长,还给植物提供了必要的矿物质。这些更有科普感的小字,会帮助孩子们更全面地理解整本书的主题。本书的作者——波兰的亚历山德拉·米热林斯卡和丹尼尔·米热林斯基夫妇,正是《地图(人文版)》《地下·水下》《太空》等多部畅销童书的作者。他们的作品从来都是好看且丰富的,超级受孩子欢迎。但在《谁吃谁》中,他们换了一种极简的方式,不但文字极简,就连配色也只有红色,且(除环衬外)只有字体有颜色,图画全部都是黑白的。没想到,这样的设计却产生了一种有力的美感。羽佳在书展上对它过目不忘,大概就是被这极致的画面吸引了注意力。《谁吃谁》中,老死的动物有4种,被吃掉的动物有13种。这在其它童书中是不可想象的。但书中的死亡和被吃并不悲惨和恐怖。作者的图画里,死去的动物甚至有点萌。其它童书不敢提及的话题,在本书中成了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本来嘛,死亡,原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每种动物的死去都不是结束,它们还在继续参与着生命的循环。而这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生命链条,还带着一种哲学式的大气: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一个生命结束了,又一个生命诞生了;草被吃掉了,而花又开了……所以这本书的意义绝不仅仅是科普,它还是一本绝佳的生命绘本。如果孩子正处在死亡敏感期,本书也是可选之一。书名:谁吃谁主题:生物链、科普、趣味适合年龄:3-6岁亮点:图文极简、清晰准确、有视觉冲击力推荐指数:四颗星,推荐购买本文图片来自实物拍摄,仅供预览,感兴趣的读者请购买正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3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