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固始县名不见经传,但孙叔敖、郑成功、施琅、蒋光慈、金振中这些历史名人,让豫皖交界处的这个县城很出名。
这里既不像北方也不像南方,却又称“北国江南、江南北国”。
这个县地处豫东南,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农作物种植面积万亩,近万人口,70多万新型职业农民和技术工人遍及全国各大中心城市,有着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金字奖牌,有世界华人共同祖根地中原侨乡之美誉。同时,因其是先秦以前蓼国核心地区,故也称“蓼城”“古蓼”。
农历辛丑年,金秋时节。位于河南省固始县赵岗乡张河村的光银家庭农场正在对再生稻进行第二次收割,经县农业农村部门技术人员现场测产,这次的亩产是斤,加上第一次收割的亩产斤,两季总亩产斤。农场主许光银笑得合不拢嘴,参与收割的村民们不由自主地夸赞:“这个再生稻确实厉害!”
当然,这样开心的不止一个人。这个县推广种植再生稻10万亩,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所有农户,都亲身感受到政策性实惠和科技的力量。
“仓廪实,天下安。”是年,粮食总面积万亩,总产量突破23亿斤,再次迎来一个吉庆的丰收之年。
这是人口大县、粮食生产大县应有的作为,这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做出的努力。
杂交水稻、高产稻、超级水稻、再生稻,这些普通的农作物称谓,映射出伟大时代的变迁、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农村人的巨大奉献。
这些骄人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在适宜的体制机制保障下,极大地发挥新时代生产力再生产关系的相互促进作用,尊重农业大县的产业客观规律,探索出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胸怀理想抱负,感恩家乡热土,心系农业科技,履行神圣职责,履行职业操守,带着务实淳朴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洒脱豪迈气概,用生命之火、滚烫热血,撑起农业大县的那一片天。
这就是农业农村人。
春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的新年伊始,人们隆重地拉开生活的大幕,把期许付诸实际行动,开始播撒希望的种子。
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科技专家组负责人张晓峰坐不住了。春耕生产在即,他要在这“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季节里,继续组织带领全县农业科技工作者,实施河南省农科院与固始县人民政府开展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院县合作项目,做实做细粳籼稻、再生稻、糯稻新品种筛选试验示范,粳稻南粳、郑粳24品种试验示范以及水稻早播叠盘催芽苗床管理等工作,安排部署开春以来优质弱筋小麦后期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
当然,张晓峰心里放不下的还有县里面太平、红高粱、天溢、天润、丰乐等几个大型种植专业合作社科技特派员的工作。
淮河一级支流史河东岸,局部冲积平原沙壤土质,典型的清沙湾地。这是张晓峰出生、成长的家乡。家乡那时很贫穷,原始的生产条件和粗放的生产力加上田地有限,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着恓惶的日子。少年时期,伤父之痛和饥寒之苦,让张晓峰百倍珍惜含辛茹苦的母亲提供的学习机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农业系统工作,有了用所学知识改变家乡乃至全县农业生产状况的机会。
这一入门,注定要用一生的心血和汗水来捍卫这个神圣的职业,当然还需要有知识和智慧。寒来暑往30多个春秋,一个风华正茂、英俊潇洒的农大高材生,为了情系家乡、报效桑梓,就这样累弯了腰身,苍老了容颜。
当正高级职称、农技推广研究员、河南省优秀农业专家、省综合评标专家、省注册科技咨询专家、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获得者等一系列头衔和荣誉冠满全身的时候,张晓峰低调地觉得,距离全县父老乡亲的要求还有很远。
年年如此奔波劳累,已经习惯,张晓峰没有回避的理由。千头万绪,抽丝剥茧,也只能这样面对。
春耕备播的关键时刻来了,他像一个百米冲刺的运动健将,浑身充满了激情。
肩挑农业科技专家组组长、种植业部门负责人两副沉重的担子,做好顶层设计和工作预案,运作调度全局科技力量服务农业生产,需要的是经验和魄力。
于是,张晓峰着力点就放在培训上。结合科技人员进万家活动,以18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为单位,把所有技术人员按照乡镇进行责任分配,并提出严格的工作要求。
接地气,沉下去,心贴心,面对面,说农事,讲实话,农民才能把你当朋友。课堂上讲一百遍不如手把手教一次。这是他常叮嘱的话。
培训班就在田间地头,主讲的内容就是农民的提问。这个班可以是邻村近组,也可以是异地跨乡;可以是张家院落,也可是李家水田。不仅分派任务,而且传授方法,年轻的技术员就喜欢在他手下做事。
技术员教会了能人,能人带动一大片,这是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
创新服务机制,不断改进方法,让老百姓不觉得与技术人员有隔膜。见不到人,可以听到音,这是现代通信的便利,也是张晓峰随时掌握农情、接触生产、关心民声、纾解难题的有效途径。张晓峰的手机随时随地都会“嘟嘟”作响,这是来自数十个群的信息和呼唤,也是全县农民所急所盼的情感依托。张晓峰要求身边的技术人员也必须做到。
有因有果,有始有终,这是态度,也是原则。在张晓峰这里,没有客观,只有主观。对自己不降低标准,对身边的人不放松要求,对老百姓从不怠慢。对工作从严要求,对失职绝不宽容,对业绩百般挑剔,对成果精益求精。几近严苛的作风,怎能带不出一流的团队?怎能做不出一流的业绩?怎能不让老百姓心悦诚服?
说千道万,农民的实惠是关键;农技推广是途径,田地收成是说服力。看着他们服务的田块结出丰硕的劳动成果,一年的辛苦化作实实在在的效益,张晓峰和他的同事们舒缓了神经,老百姓也把期盼的眼光变成钦佩的神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子。”张晓峰坚信每日的辛苦,服务对象会认可,老百姓心中自然有一杆秤。
带出铁打的团队,培养新人,实现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是张晓峰近几年努力的方向。但最大的心愿,是让他们的科研成果和推广的农业技术普及千家万户。如此,才是传统农业大县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强县的重要保障。
这个愿望一定能够实现,这是一个理性、睿智的农业科学家的自信判断。
夏
夏日炎炎,春季栽插的秧苗开始壮苗、分蘖。农民历经春耕生产的劳作,可以长舒一口气,歇歇脚。
蚊虫肆虐,是这个季节的特点。让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既是对植物本身免疫力的考验,也是农业农村植保部门防病治虫义不容辞的业务职责。
防治水稻纹枯病、恶苗病、穗颈瘟、褐稻虱、白背稻虱、稻纵卷叶螟、粘虫,小麦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叶枯病、纹枯病、黑穗病、根腐病、全蚀病,蚜虫、吸浆虫、麦蜘蛛、叶蜂、胞囊线虫、金针虫等病虫害,植保技术人员枕戈待旦。
稻水象甲,一种原产北美洲的外来入侵害虫,蔓延迅速,危害极大。成虫蚕食叶片,幼虫危害水稻根部,啃食秧苗,可将根部吃光。这种害虫可借气流迁移万米以上,也可随水流传播。国家农业农村部每年实时发布生物预警,将其定为二类危险病虫,列为植物保护、防疫工作的重点。
年7月,固始南部山区部分乡镇发生疫情。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安排部署抗击疫情工作,并结合县情,研究制定捕杀、稳点、布控措施,提出了绝不让疫情蔓延到国道线的目标。
一个连飞过的苍蝇都能分得清公母的植保专家挺身而出,他就是在植保战线上奋战了30多个春秋的张先华。他被农业农村部多次表彰为病虫害测报和植保先进个人,没有豪言壮语,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他有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为此,他拿出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建议动员全县农业科技人员分赴抗疫一线,战酷暑斗高温,日夜坚守岗位。与此同时,紧急调运防疫药物、器械,备足日常所需,督促疫情发生的乡镇村组干部群众行动起来,拉开了全民抗疫的大会战。
鉴别、确认、喷防、扑杀、跟踪。一连串规范指导,一揽子工作规划,一系列高难动作,张先华和所有一线人员用出色的业绩,完成了上级下达的防控任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草地贪夜蛾来了。这个同样被列为外来物种,且危害巨大的不速之客,同样需要监测防控,打响同样的战役。全县多个行政村,0多个田块,近10万亩玉米等夏秋农作物安然无恙,省厅下达的淮河沿线第一阻击带的防线守住了。
超常规、重负荷的工作,张先华累得近乎虚脱,身体出现了不该有的加号,还落下了面部神经痉挛的毛病,时常让他寝食难安。
张先华的爱人哭了,她心疼自己的丈夫,为短短几个月就累成这样的丈夫难过。
那一年,张先华荣获农业部“病虫害测报和植保先进个人”、河南省政府“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称号。
那一年,全县农业喜获丰收,固始县再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而全国获取殊荣的仅有20个。
秋
万物始春,而成于秋。一望无垠的金色稻田装点着古蓼大地。
洪埠乡黄港村、高皇村,沙河铺沙河村,郭陆滩镇太平村,胡族铺镇小河桥村等水稻育种试验示范基地再次迎来丰收的日子。
像往常一样,陈震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历经春夏秋三季的辛勤耕耘,这个农技推广研究员、河南省劳动模范此时此刻也许无法表述内心的喜悦之情。
种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也事关万千百姓的民生。陈震所从事的是培育适宜豫南气候特征的地方水稻、油菜品种,简言之就是在固始本土培育名优特种子,为本县乃至周边的种植户服务。
怎么会选择这样一条充满艰辛曲折的育种道路?怎么能有如此的胆略去啃农业科技中最尖端的骨头?陈震有他的心路历程。
像其他同行一样,他毕业就跨入县农业部门的门槛,实现学习农业、服务农业、履行职责的初衷。
20世纪80年代末,杂交水稻种植开始在豫南盛行,但全县的种子大都是从外地调运。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现有的体制机制势在必行,他所在的县种子公司不可避免列入了改制范畴。
于是,种子市场放开了,各种杂交水稻品牌鱼龙混杂,纷至沓来,涌入了这个水稻种植大县的市场。面对多个水稻品牌,老百姓无从识别,盲目地相信供种企业和经销商,这样的结局可想而知。少数农民买来的水稻种子育苗栽插后,只疯长茎叶不结穗,一年的收成泡了汤,他们欲哭无泪、痛苦无助,只好成群结队到县政府上访,要求解决问题。血的教训不可不吸取,局面不可不改变。县政府责成农业主管部门痛下决心进行市场整顿,加强准入监管,最大限度避免老百姓的损失,这期间动用的行政上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
陈震再也不甘心在改制后的机关上班度日,他要闯路子,尝试别人不敢涉足的领域,用所学知识培育出农民放心的种子。
是责任的驱使,还是别出心裁,他没有想那么多。无论如何也要趁着年轻去闯去试,哪怕不能成竹在胸。
创新、创业,路在何方?
他不止一次去中国种子集团、隆平高科、金色华年等国家级大型种子繁育企业,还多次去省农科院、省农大。这让他心里有了底。
筹措资金,租赁土地,置身于流转过来的那些田块,开始了他自己孤身一人的制种经历。
孤独、烦躁、苦闷、焦虑、劳累,从此与他相随。
同行不理解,家人不理解,社会不理解,他默默地承受。无需言语,不需解释,认准的事,无怨无悔,哪怕是千难万险,哪怕是倾家荡产,他认了。
十年艰辛无人闻,一朝成功天下知。他运用创新的育种理念,结合杂交优势和雄性不育技术,成功地解决杂交水稻的“高产”与“优质”、杂交油菜“优质”与“高油”在育种中的矛盾,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5个并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中“金协优”“Y两优”等2个优质高产籼稻新品种实现了籼型水稻的“高产与优质”,“博油6号”“博油9号”等2个优质高油油菜新品种,实现了甘蓝型油菜的“优质与高油”育种方面的技术创新,这些成果在全省都处于领先地位。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他以一个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和有关种子安全的重要论述。
依然是步履匆匆,依然是灰头土脸,依然是农民心中最会种田的“农民”。
陈震没有陶醉,反而觉得身上的担子一点都不轻松。
他要一直走下去,不求天荒地老,但求无愧于心。
冬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冬天来了,白雪皑皑的田野,留下串串足迹。
高级农艺师王铮没有坐下来享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惬意日子,她正在带领技术团队奔走在淮河一级支流灌河沿岸的岗岭田畈。那里有她牵挂的的农户,有她们实施的高产高油多抗油菜新品种“博油6号”和豫麦58号小麦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的大面积田块。有她们亟待解决的暖冬旺长的麦油受到寒流天气影响和被大雪覆盖后的技术难题。
这个农业系统中为数不多的拥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女性,曾经有“才女公主”的美誉。叫她公主,一则夸她青春靓丽,人长得漂亮。二则因为她出生农业世家,父亲是把一生都奉献给“三农”事业的“老农业”,且是20世纪80年代履行县政府职能的公有体制“八大局”之一的农牧局局长。叫她才女,是因为她天文地理无一不晓,满腹经纶,才高八斗。
端庄贤淑的她,受慈父言传身教,励志要握紧接力棒,做一个真正的农业农村人。
看似顺理成章,但不代表就一帆风顺。回首这么多年所在单位的发展变化,个中感受,五味杂陈,思绪万千。
她现在带领的这支队伍,团结和睦,心齐气正,技术一流,克难攻坚,无所不能,是一支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科技群体。这是她按照组织的安排,改革创新、扬长避短、理顺关系、稳定人心,实现由乱到治、由治到稳的艰难跨越。
守好这个“家”是她年轻时暗自立下的誓愿。但就是这无声的承诺,让她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磨难。
7年冬季,县种子公司改制。改制就意味着与辉煌的过去告别,与优越的工作环境告别,与丰厚的物质待遇告别。人的单位,人心浮动,何去何从,迷茫失落,一时间没有了方向。为了确保平稳过渡,有效解决干部职工思想认识问题,局党组织研究决定把这副担子交给她。
临危受命,她推脱不过。当她走马上任,来到这个没有掌声、没有笑脸的大集体时,听到的是消极抵触的埋怨和牢骚,看到的是一张张不信任和疑惑的面孔。
她哭过,泪眼连连,嘴唇都咬破了。她的办公室成了一部分人宣泄的场所,拍桌子摔板凳,要待遇讲条件,比分配比安置。最让她难过的是,业务没人管,实验没人搞,工作没人抓,连正常的组织活动都不能开展。
没有退路,只能义无反顾。她知道,立军令状苍白无力,夸海口底气不足。她要寻找出路,把这支农技队伍带出困境,决不能辜负组织的期望和大家的托付。
她为自己确定了三步棋。第一步,稳定原有的分流人员,鼓励这部分人继续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聪明才智和行业优势,经商做生意,并承诺,除工资外,确保调资晋级不受任何影响;第二步,跑业务,争取省、市农科院院县共建项目和省整县整建制水稻、小麦、油菜高产创建项目,充分调动业务骨干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全力以赴投入业务工作,让留守人员人人有事做;第三步,协调资金,补齐拖欠的职工养老保证金,让已经到退休年龄的人员,顺利办理退休手续,享受退休待遇。
心安则气顺。这支曾经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队伍稳住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找准了定位。他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继续行使神圣的职责,起航新征程,完成农业人的使命和担当。
一晃十多年度过。从开始的心酸苦涩、矛盾困惑、沮丧无奈,到现在的轻松自信、成熟稳健、欣慰从容,陈震真正理解了不经风雨难见彩虹的含义。
熬过人生最艰难的十多年,她也从一个“才女公主”变成“铿锵玫瑰”,淬炼成农业农村系统既有专业技术又善于组织协调的复合型人才。
她笑了,灿烂笑脸如粉面桃花的少女。
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固始县农业农村部门近名干部职工中,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和技术人员近人。不仅如此,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示范性家庭农场(合作社)14家,省级31家,市县级家。经农业部门政策性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业培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职业农民人数7多人次,认定的农村实用人才、乡土人才多人。
数字是枯燥的,数字背后却能看出,这是一支庞大的农业农村科技队伍,这支活跃在古蓼大地城乡村落田园的生力军,引领着农业大县的农业发展和经济繁荣,为农业大县脱贫摘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乡村振兴积蓄了气势磅礴的力量。
铿锵有力的脚步踏遍田野,清晰可见的足迹印满丘岗。
他们身披朝霞,头顶烈日,暮色归来。他们面色黑红,手脚带茧,风里雨里,酷暑寒霜。他们旰食宵衣,风尘仆仆,衣衫陈旧,精神矍铄。
苦乐岁月谱就华丽乐章,挥汗劳作耕耘七彩田园。
如今的固始,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城乡巨变,政通人和,县泰民安。
盛世华年,奋斗者正青春。
岁月轮回,奉献者永不懈怠。
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大地永远铭记这些响亮的名字。
本文来源于《时代报告》年第10期